中文名称:血清蛋白电泳分析 异名:免疫固定电泳
  英文名称:serum protein electrophoresis,SPE
  相关试验:白蛋白、总蛋白、抗体检测试验、免疫电泳
项目介绍 :
  血清(血浆)蛋白是由来源不同、功能各异的许多蛋白混合而成,可通过蛋白电泳将其分类,并对疾病进行诊断和临床疗效观察。血清蛋白电泳图谱至今仍是了解患者血清蛋白全貌的有价值的方法,可用作初筛试验。
  蛋白质在溶液中是具有两性的胶体,在等电点时,所具有的负电荷与正电荷相等;在低于其等电点PH的溶液中带正电荷,在电场中向负极泳动;在高于等电点PH的溶液中则带负电荷,向正极移动。由于血清(浆)中每种蛋白质组成的氨基酸数量、种类、体积、分子量和携带的电荷性质、数量不同,利用其在电场移动速度的差别将其分离,称为血清蛋白电泳。
  原理:在碱性环境中(PH 8.6)血清清蛋白带负电,球蛋白带正电,在进行醋酸纤维素薄膜(CAM)电泳时,清蛋白因带负电荷,分子质量小,在电场中迅速向阳极泳动。各种球蛋白因等电点和分子质量差异,泳动速度不一,γ球蛋白因分子质量大,泳动速度慢,电泳后从阳极开始依次为清蛋白、α球蛋白、α球蛋白、β球蛋白、γ球蛋白五个区带,常用光密度扫描图表示。
有何用途 :
  电泳用于鉴别异常蛋白的存在、正常蛋白的流失,以及检测血清中不同蛋白组分的增加或减少。它常被用于检测和鉴别由某种特殊的免疫球蛋白过量所合成的单克隆蛋白。蛋白电泳和免疫固定电泳可以帮助检测、诊断和监测这些异常蛋白引起疾病的病程和治疗情况,包括了多发性骨髓瘤以及其他一些相关疾病。
何时检测:
  当出现骨痛、贫血、疲劳、原因不明的骨折和继发感染时,医师会怀疑多发性骨髓瘤,这时就需要做蛋白电泳。蛋白电泳也是其他一些实验室检测的随访项目,比如出现总蛋白异常和(或)白蛋白异常、尿蛋白含量增高、钙含量增高、红细胞或白细胞数量减少。当蛋白电泳出现异常蛋白条带,怀疑是免疫球蛋白时,一般需要做免疫固定电泳检查。出现以下情况时,也需要检测血清蛋白电泳: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急性或慢性感染、肾脏或肝脏疾病或蛋白丢失。
1. 肾脏疾病:(1)肾病综合征:有特异的电泳图形,α球蛋白明显增加,β球蛋白轻度增高,白蛋白降低,γ球蛋白可能下降;(2)肾炎:急性肾炎时α球蛋白可增高,有时合并γ球蛋白轻度增高;慢性肾炎时常可见到γ球蛋白中度增高。
2. 肝脏疾病:(1)肝硬变:有典型的蛋白电泳图形,γ球蛋白明显增加,出现β和γ球蛋白难分离而相连的“β~γ桥”,同时白蛋白降低;(2)急性肝坏死:白蛋白明显下降,球蛋白显著升高;(3)传染性肝炎患者血清白蛋白轻度下降,α球蛋白增高并伴有γ球蛋白增高;
3. 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 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重链病等呈现特异的电泳图形,大多在γ球蛋白区(个别在β蛋白区)出现一条致密浓集的蛋白条带,称为M蛋白。淀粉样变、巨球蛋白血症、浆细胞病和淋巴瘤等在血浆中可能出现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轻链,通过电泳可检测到这些异常分泌产物,在电泳α-γ区带间出现M蛋白峰,有助于疾病的临床诊断。
4. 免疫缺陷病:
免疫缺陷病时,IgG低下较常见,而IgM和IgA低下较少见,血清蛋白电泳可粗略地判定IgG的量,严重的IgG免疫缺陷在血清蛋白电泳的γ区带可发生明显变化,故可采用血清蛋白电泳排除IgG免疫缺陷病。但这种方法不是十分可靠的,定量测定IgG、IgM和IgA有时是十分必要的。
5. 免疫应答:由于血清中IgG、IgM和IgA的量各不相同,多克隆IgG和IgA的量分别超过20g/L和6g/L时,电泳时才能见γ区带发生明显区带扩散现象,而IgM在血清中的量较少,电泳时不易见明显变化,故电泳只能反映出IgG和IgA参与的显著的免疫应答。
6. 炎症:炎症时急性时相反应的结果是电泳时α和α球蛋白增加,这种改变是由于急性时相蛋白α-抗胰蛋白酶和结合珠蛋白增加所引起的。但采用电泳法评价炎症时急性时相反应变化,其敏感度低于直接测定C反应蛋白。
7. 补体激活: 区带电泳β区带的C由于补体激活后消耗而减少,但C不稳定,其含量可因标本保存时间延长而减少。所以,定量测定C3或其降解产物更为可靠。
8. 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及肝脏疾病可引起血浆中的某些蛋白质的减少。减少的蛋白质主要是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和视黄醇结合蛋白。在临床上须注意鉴别的是,以上这些蛋白在炎症的急性时相反应时合成都减少,白蛋白还可因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而在血液循环过程中丢失。
9. 血管内溶血: 排除炎症和急性时相反应后,血清结合珠蛋白减少是血管内溶血的较可靠指标。然而还须注意,血清结合珠蛋白减少也可能是由于遗传性结合珠蛋白α链合成障碍所引起。同电泳法相比较,定量测定血清结合珠蛋白是一种更可靠和灵敏的判定血管内溶血的方法。
10. 血浆蛋白的遗传性缺陷: 临床上有诊断价值的血浆蛋白遗传性缺陷有α-抗胰蛋白酶缺乏症、γ球蛋白缺乏症、血浆铜蓝蛋白缺乏症和C酯酶抑制物缺乏症等,但实际上能通过血清蛋白电泳区带电泳鉴定的血浆蛋白遗传性缺陷有白蛋白遗传性缺陷、α-抗胰蛋白酶缺乏症、γ-球蛋白缺乏症和结合珠蛋白缺乏症。
11. 尿蛋白电泳:尿蛋白可以是早期肾损害的指标,尿蛋白电泳可用于鉴别蛋白尿的种类和原因,估计肾损害的程度。1960年Blainly等首先提出了选择性蛋白尿的概念,并将其作为判断肾小球损伤严重程度的指标,通过电泳测定尿中的中分子量蛋白质和高分子量蛋白质的比值来确定。选择性蛋白尿中蛋白质主要为中分子量(4万~8万)的白蛋白、转铁蛋白、β微球蛋白等,而分子量大于9万的蛋白质多不出现,提示病变未及肾小管,见于早期肾小球肾炎。非选择性蛋白尿中大分子蛋白质和中分子蛋白质同时存在,提示肾小球滤过膜受损严重。
醋酸纤维素膜法
清蛋白 0.62~0.71(62%~71%)
α1球蛋白 0.03~0.04(3%~4%)
α2球蛋白 0.06~0.10(6%~10%)
β 球蛋白 0.07~0.11(7%~11%)
γ 球蛋白 0.09~0.18(9%~18%)
  临床上常采用醋酸纤维素薄膜(CAM)或琼脂糖凝胶作为支持介质进行尿蛋白电泳,用于区别肾小球和肾小管性蛋白尿。本周氏蛋白可通过电泳在溢出性蛋白尿中被发现,并可通过免疫电泳进一步鉴定出κ或λ轻链。
1.灵敏度和特异性
1)移动界面电泳:是带电分子的移动速率通过观察界面的移动来测定,该法已成为历史。
2)区带电泳:不同的蛋白质成分在均一的缓冲液中分离成独立的区带,并用染色的方法显示出来,这一方法叫做区带电泳。目前,固体支持介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滤纸、乙酸纤维素薄膜、琼脂糖等;另一类 是淀粉凝胶、聚丙烯酰胺凝胶等。
3)稳态电泳:特点是分子颗粒的电泳迁移在一定时间后达到稳态。
2. 干扰因素
1)电泳图谱不齐:点样时血清滴加不匀。
2)电泳图谱出现条痕:点样后薄膜过干,或由于电泳槽密闭性不良,或电流过大造成水分蒸发,薄膜干燥。
3)分离不良:样品滴加过多。
4)区带拖尾:缓冲液离子强度小于0.05。
5)区带过于紧密:缓冲液离子强度大于0.075。
6)染色后清蛋白中间色线:染色时间不足,或清蛋白含量过高,此时可减少检样用量或延长染色时间。
7)球蛋白向反方向移动,系电渗现象,可升高点样端缓冲液液面高度,或适当加大电流量克服之。
8)透明时若膜不干或透明液中醋酸含量不足,膜即发白,不能完全透明;若透明液中醋酸含量过高,或室温过高,可使膜溶解,此时可酌情减少醋酸含量。
  抽血前的一周内应该保持正常的生活状态,以使身体处于一个稳定的代谢水平;抽血前空腹十小时以上。
  在病人安静状态下静脉采血2-3ml,采集后注入生化管,防止剧烈震荡,并尽快送往化验室。
血.蛋白质及多肽类检验

Add new attachment

Only authorized users are allowed to upload new attachments.
« This page (revision-18) was last changed on 14-Jan-2013 16:34 by 161421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