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又名:血清谷草转氨酶
  英文名称:AST,GOT
  相关试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肝功能组合、碱性磷酸酶、胆红素
项目介绍 :
  谷草转氨酶在心肌细胞中含量最高,但肝脏损害时其血清浓度也可升高,临床一般常作为心肌梗塞和心肌炎的辅助检查。谷草转氨酶的正常值为0~40μ/L,当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升高,谷草(AST)/谷丙(ALT)比值>1时,就提示有肝实质的损害。
  生物变异
  生理变异:11.9%
  人群变异:17.9%
1.AST存在于各种组织细胞内,肝、心、肾组织中的含量较多,正常时血清中AST活性很低。
2.与ALT相比,AST分子小,血浆中半衰期较短。肝细胞受损时,血清中AST水平变化早,恢复快,但升高幅度不如ALT。
3.慢性肝炎、肝硬化时AST往往高于ALT,因此用作判断肝炎痊癒指标AST更有意义。
4.正常人AST/ALT比值为1.15,此比值变化对急性肝炎的预后判断有意义。急性肝炎时此比值<1,病情好转时恢复正常,比值增大有转为慢性可能,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时此比值明显升高。
5.在急性肝炎时,AST虽亦显著升高,但升高程度不及ALT,而在慢性肝炎,特别是肝硬化时,AST升高程度超过ALT。胆道疾患时AST亦可升高。
6.心肌受损后AST大量进入血液,因此血清AST活性也常作为“心肌酶谱”检测的一项内容,用于AMI的诊断。AMI发病6~8小时即升高,48~60小时达到高峰,4~5天恢复正常。但由于AST在AMI时升高迟于CK,恢复早于LD,故诊断AMI价值不大。
7.实质性脏器有非感染性炎症或损伤时,如脂肪肝、梗阻性胆红素、肝内胆汁瘀滞、胆管炎、胆囊炎、肝癌、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力衰竭时的肝脏淤血等,血清AST伴随ALT共同升高,但幅度较低。
8-40U/L
数值临床意义
<20U/L此为排除值,低于此水平时可排除多种与AST增高有关的疾病,因此应考虑其他的诊断。
这个在参考范围内的值,还可作为病人自身的对照,可与过去和(或)将来的测定值进行比较。
>60U/L此值高于参考范围上限,当AST测定值超过此水平时,多种与AST增高有关的疾病均应加以考虑,
如肝细胞损伤、心肌梗死、肌肉与骨骼疾患、肝后胆道阻塞等,此时同时测定ALT、AST、Bili、
CK等,对鉴别是肝脏疾病还是心肌疾患有重要意义。
>300U/L高于此值通常为急性肝细胞损伤,如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等,而一般酒精性肝炎、心肌梗死、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测定值均在此水平以下。
1.灵敏度和特异性
1.1 国际临床化学学会( IFCC) 推荐的试剂盒中,含有磷酸吡哆醛(转氨酶的辅基),能使血清中脱辅基的AST酶蛋白(无活性)与辅基结合,使之具有AST的活力。某些病理状态下,血清中存在脱辅基的AST酶蛋白,当使用含P5'P 的底物时,可使血清AST活力提高7%~55%。这种变化幅度的大小是与血清中原有时P5'P含量有关。健康人血清中 P5'P 含量适中,底物中P5'P对增高AST 活性作用不显著。但肾病患者血清P5'P含量偏低,底物中加P5'P 可显著升高血清AST活性。一般而言, 加了磷酸吡哆醛的结果比不加的要高, 但是没有恒定比例, 所以不可用因子换算的办法来纠正或调整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
2.2 AST测定方法中大多用Tris缓冲液,也有用磷酸盐缓冲液。有报告认为: ① NADH 在 Tris 缓冲液中稳定性较高;②P5'P在Tris缓冲液中,显示出更有效的激活作用,而磷酸盐缓冲液有延缓P5'P与脱辅基酶蛋白的结合作用。
2.干扰因素
  严重脂血或黄疸,标本溶血。
抽血前的一周内应该保持正常的生活状态,以使身体处于一个稳定的代谢水平;采血前应使受检者保持平静、松弛、避免剧烈活动,空腹十小时以上。
标本采集:在病人安静状态下静脉采血2-3ml。除非是卧床病人,一般取坐位采血。体位影响水分在血管内外的分布,干扰测定结果,故在采血前应静坐5min。一般自肘静脉采血,使用止血带的时间不超过1min,穿刺成功后应立即松开止血带。一般无需抗凝剂,用血清标本检测。

标本运送:采集后注入试管中,防止剧烈震荡,并尽快送往化验室。

血肝功能酶

Add new attachment

Only authorized users are allowed to upload new attachments.
« This page (revision-9) was last changed on 19-Dec-2012 16:19 by 161421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