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is version . It is not the current version, and thus it cannot be edited.
[Back to current version]   [Restore this version]
中文名称:血浆D-二聚体测定 又名:D-二聚体片段、纤维蛋白降解片段
英文名称:D-dimer ,D-D
相关试验: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s,FDP)、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
项目介绍 :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III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D-二聚体来源于纤溶酶溶解的交联纤维蛋白凝块。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fibrinolysis system)是人体最重要的抗凝系统,由4种主要部分组成:纤溶酶原(plasmingen)、纤溶酶原激活剂(plasmingen activator, 如t-PA, u-PA)、纤溶酶(plasmin)、纤溶酶抑制物(plasmin activator inhibitor, PAI-1, antiplasmin)。当纤维蛋白凝结块(fibrin clot)形成时,在tPA的存在下, 纤溶酶原激活转化为纤溶酶, 纤维蛋白溶解过程开始, 纤溶酶降解纤维蛋白凝结块形成各种可溶片段,形成纤维蛋白产物(FDP),FDP由下列物质:X-寡聚体(X-oligomer)、D-二聚体(D-Dimer)、中间片段(Intermediate fragments)、片段E(Fragment E)组成。其中, X-寡聚体和D-聚体均含D-二聚体单位。

人体纤溶系统,它对保持血管壁的正常通透性,维持血液的流动状态和组织修复起着重要作用。D-二聚体血浆中水平增高说明存在继发性纤溶过程,而先生凝血酶,后又有纤溶系活化;并且也反映在血栓形成的局部纤溶酶活性或浓度超过血浆2‰—抗纤溶酶活性或浓度。溶栓治疗是指用药物来活化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一般为投入一种纤溶酶原活化物如尿液酶、链激酶或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物(tpA),使大量纤溶酶生成,从而加速已形成血栓的溶解。FDP或D-二聚体生成,则表明达到溶栓效果。

纤溶蛋白降解产物中,唯D-二聚体交联碎片可反映血栓形成后的溶栓活性。因此,理论上,D-二聚体的定量检测可定量反映药物的溶栓效果、及可用于诊断、筛选新形成的血栓。但是,到目前为止,商品的D-二聚体检测手段都尚存在一定局限性。其中D-二聚体的胶体金免疫过滤检测法,由于其快速测定、灵敏度高、阴性预报值高,重复性良好,临床医师较多采用。

有何用途 :
D-二聚体检测,配合其他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排除、诊断和监测可导致高凝状态的疾病,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疾病是DVT,该病与人体内的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有关,常发生在下肢,这些凝块可以长的非常大,阻塞下肢血液流动,导致水肿、疼痛和组织损伤。D-二聚体检测还可以配合其他检测项目对DIC进行诊断。DIC是一种复杂的急性病,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包括:某些外科手术、感染性休克、毒蛇咬伤、肝脏疾病和产后。在DIC状态下,体内所有的凝血因子被激活,而后消耗殆尽,这导致大量微小凝块生成,同时使患者易发生过度出血。D-二聚体可用于监测DIC治疗的疗效。

何时检测:
当患者具有DVT症状时,例如腿部疼痛、麻木、肿胀、变色、水肿;或者有PE症状时,例如用力呼吸、咳嗽、肺部疾病引起的胸部疼痛,这时应进行D-二聚体检测。当患者有DIC症状时,例如牙龈出血、胃部不适、呕吐、严重的肌肉或腹部疼痛、癫痫和少尿,应该进行D-二聚体检测,并配合PT、APTT、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计数以帮助对疾病进行诊断。当患者进行DIC治疗时,进行D-二聚体检查可对治疗效果进行监测。

D-二聚体检测结果为阳性提示体内有异常高水平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患者体内曾经有明显的凝血块(血栓)形成,现在已经降解,但不能提示血栓的位置和原因。DVT或DIC可以使D-二聚体升高,但也可能是由于近期的手术、外伤或感染。D-二聚体升高也可见于肝脏疾病、妊娠、惊厥、心脏疾病和某些癌症。

(1)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降解中的一个特征性产物,在深静脉血栓、DIC、心肌梗死、重症肝炎、肺栓塞等疾病中升高。
(2)可作为溶栓治疗有效的观察指标。
(3)陈旧性血栓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并不升高。

D-D:0~500ug/l。
无。
无。
无 。
低脂饮食。
1.取血时,病人应松弛,环境温暖,防止静脉痉挛,止血带的压力应尽可能小,取血速度平稳顺利,防止产生气泡。

2.用定量为3毫升的一次性枸橼酸钠(0.11mol/L)真空采血管采血至指定刻度,取血完毕立即轻轻颠倒混均混合均匀,不要剧烈震荡,并避免产生气泡。

3.及时离心,3000转/分离心标本10分钟,以除去血小板。

4.务必于采血后2小时内测定完毕,如不能完成试验,冷冻贮存少量血浆(0.5-1ml)(最好在-70℃,或者当贮存时间较短时,可以置于-20℃条件下),在实验前将血浆于37℃下快速融化。血浆用塑料试管存放,并用塑料吸管移取标本。

5.许多的实验误差都来源于技术的错误。在实验技术、试剂、温度及PH值上很小的变化都会导致试验结果明显的变化。孵育时间与温度是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时应严格控制的参数。血浆绝不能在37°C下放置10min。

6.实验前应检查血浆是否有溶血、黄疸、脂血或出现凝块。

Add new attachment

Only authorized users are allowed to upload new attachments.
« This particular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 13-Apr-2012 15:38 by 161421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