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bedSection %%tab-血浆凝血因子Ⅱ、V、VII、X 中文名称:血浆凝血因子 Ⅱ、Ⅴ、Ⅶ、Ⅹ\\ 英文名称:[plasma coagulation factorⅡ、Ⅴ、Ⅶ、Ⅹ , (FⅡ、FⅤ、FⅦ、FⅩ)]\\ __项目介绍 :__\\ 包括凝血活性测定(一步法乏因子血浆纠正试验)和抗原含量测定(火箭电泳法)。\\ /% %%tab-临床意义 1. 凝血因子缺陷:见于肝脏疾病、DIC、维生素K缺乏症与口服香豆素类抗凝药。\\ 2. 凝血因子增高:见于血栓前状态或血栓性疾病。\\ 3. 外科手术中应用:在大外科手术前,FⅡ:C、FⅦ:C、FⅩ:C应保持在60%以上,FⅤ:C至少应在35%以上可以减少术中和术后风险。对于上述因子缺乏的患者,手术前应测定其基本水平,术后也需要检测活性水平。\\ /% %%tab-参考范围 FⅤ:C 102.4%±30.9%,FⅤ:Ag 102%±24%。 \\ FⅦ:C 103%±17.3%, FⅦ:Ag 106%±21%。\\ FⅩ:C 103%±19.0%,FⅩ:Ag 96%±18%。\\ /% %%tab-医学决定水平 无。 /% %%tab-危急值范围 无。 /% %%tab-方法学评价 血液标本采集不当(如采血不顺利,组织液混入血液中等),保存不当(如低温保存时引起的冷激活),可使凝血因子活性假性升高。若输血后检测凝血因子,不能排除无因子缺陷症,一般应在输血7天后测定。\\ /% %%tab-病人准备 无特殊要求。 /% %%tab-标本采集和运送要求 /% /% [出血和血栓性疾病]\\[凝血因子]\\[临床血液学检验]\\[凝血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