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bedSection
%%tab-血浆凝血因子V活性测定
  中文名称:血浆凝血因子V\\
  英文名称:[Blood coagulation factor V activity]\\
__项目介绍 :__\\
  包括凝血活性测定(一步法乏因子血浆纠正试验)和抗原含量测定(火箭电泳法)。\\
/%
%%tab-临床意义
1.降低:见于重症肝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大手术后、晚期肿瘤、辐射损伤、先天性缺乏和基因携带者。\\
2.升高:见于凝血亢进状态、血栓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早期、妊娠后期。
/%
%%tab-参考范围
时间:13~17s,超过4s为异常。活性:75%~120%。\\
新生儿增高,10日龄后降到成人水平。(数据来源于现代实验诊断学-检验与临床第二版,刘人伟、翁心植编)\\
FⅤ:C  102.4%±30.9%,FⅤ:Ag   102%±24%。
/%
%%tab-方法学评价
  血液标本采集不当(如采血不顺利,组织液混入血液中等),保存不当(如低温保存时引起的冷激活),可使凝血因子活性假性升高。若输血后检测凝血因子,不能排除无因子缺陷症,一般应在输血7天后测定。\\
/%
%%tab-病人准备
一般无特殊要求。
/%
%%tab-标本采集和运送要求
标本采集:用PT试管,含3.2%(109mmol/L)枸橼酸钠0.2ml,取1.8ml,或蓝帽真空管静脉采血。第V因子不稳定,采血后应立即分离血浆测定,否则应快速冷冻,-20℃保存,测定前快速溶解,避免反复融冻。\\

标本运送:采集后立即送到实验室。
/%
/%
[凝血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