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bedSection %%tab-血小板黏附试验 中文名称:血小板黏附试验\\ 英文名称:[platelet adhesiveness test,PAdT]\\ __项目介绍 :__\\ 把含丰富血小板的血浆与一定表面积的异物接触一段时间后,将有一定数量的血小板粘附于异物表面,可根据粘附的血小板数量判断其粘附性。\\ 所用的异物表面多采用玻璃,制成很小的玻璃球以增加接触面积。测定指标为粘附率:粘附率=(接触前血小板数—接触后血小板数)/接触前血小板数*100%,生理情况下,血小板粘附率为20%-40%,病理情况下可高达90%。\\ __有何用途 :__\\ 评价血小板功能,帮助诊断血管性血友病,格兰兹曼血小板机能不全,伯-苏综合征。 /% %%tab-临床意义 大多数人的血小板粘附性在下午1~3时最高,不受活动、月经、年龄和性别的影响。皮下注射小剂量肾上腺素25μg可使粘附性暂时增高,活动后可能也有影响,服用阿司匹林后粘附性减低。血小板有粘附于非生理性接触面如玻璃等物质上的重要功能,血管壁破裂后暴露的胶原纤维对血小板有特异的亲和性,使血小板粘附变性,血小板粘附性减低,易发生出血;血小板粘附性增高,血栓易于形成。\\ 1.血小板粘附性增加手术创伤后、烧伤后、急性栓寒性静脉炎、高β-脂蛋白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塞发作后最初48小时内、糖尿病、口服避孕药物等。干扰因素:老年人、昼夜变异、口服避孕药。\\ 2.血小板粘附性减低血管性假性血友病、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巨球蛋白血症、高丙种球蛋白血症、尿毒症、急性白血病以及其他血小板病等。干扰因素:乙酰水杨酸\\ /% %%tab-参考范围 玻球法:男 34.9±5.95%;女 34.9±5.19%。\\ 全血血小板计数:44.5~53.5;20个视野,prp:27.4~36.6\\(数据来源于检验医学鉴别诊断-临床医师快速参考指南,Dusan Mesko主编)\\ 玻珠法:62%±5%;玻璃滤器法:37%±5%;旋转法:37%±5% 。(数据来源于现代实验诊断学-检验与临床第二版,刘人伟、翁心植编) /% %%tab-方法学评价 以往血小板粘附率减低常用于血管性血友病的筛选,但由于该结果受抗凝剂,血液通过玻珠柱的灌注率,所用管道直径和材质以及玻珠规格的影响,现已较少使用该方法。\\ /% %%tab-病人准备 停用影响血小板数量的药物。 /% %%tab-标本采集和运送要求 标本采集:静脉血,0.109mol/L枸橼酸抗凝。取血过程必须顺利,血液中不应有气泡和凝块,否则须重新采集。异物面积大小与血小板粘附性的数值成正比。\\ 标本运送:采集后立即检测。 /% %%tab-注意事项 接触时间对血小板粘附性有明显影响,接触时间短者,血小板粘附性减少,粘附率降低。\\ /% /% [微血管和血小板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