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血小板形态分析
  英文名称:Platelet shape inspection,PSI
项目介绍 :
  镜检观察血涂片染色后的血小板形态、聚集性和分布情况,对判断、分析血小板相关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1.大小异常
(1)大血小板:直径4~7μm,主要见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粒细胞白血病、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MDS和脾切除后等。病理情况下,年轻血小板数量增加,见于血小板破坏增加的血小板减少症、骨髓移植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陆紫癜治疗后。
(2)小血小板:直径小于1.5μm,主要见于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2.形态异常
  血小板可以出现杆状、逗点状、蝌蚪状、蛇形和丝状突起血小板等不规则和畸形血小板,正常人偶见(少于2%)。影响血小板形状改变的因素很多,各种形态异常又无特异性,因此不规则和畸形的血小板比值超过10%时才有临床意义。
(1)血小板颗粒减少:血小板胞质内嗜天青颗粒减少或无颗粒,胞质灰蓝或淡蓝色。见于骨髓增生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血小板颗粒减少可偶见于EDTA抗凝血血涂片中。
(2)血小板卫星现象:血小板黏附、围绕于中性粒细胞(或偶尔黏附于单核细胞)的现象,有时可见血小板吞噬现象。此时,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形态和功能均正常。血小板卫星现象偶见于EDTA抗凝血血涂片中,因EDTA和免疫球蛋白相互作用、非特异性结合血小板之故,被抗体包被的血小板与中性粒细胞结合。血小板卫星现象是血液分析仪血小板汁数假性减少的原因之一(血小板被误计为白细胞数)。
(3)血小板“黏附”红细胞:在镜下血涂片上,可见血小板“黏附”于红细胞表面,形成血小板位于红细胞之内的假形态,可被错认为是红细胞内的“包涵体”或“寄生虫”。此时,需仔细比较同一视野中的血小板大小、颗粒和染色的形态特征。通常,血小板周缘多带清晰的光晕,而红细胞包涵体在多数情况下无此种特征。
3.聚集性和分布异常
  血小板聚集、分布状态可问接反映其功能。聚集功能正常的血小板在非抗凝血外周血涂片中常可见3~5个聚集成簇或成团,聚集与散在血小板之比为20:1。
(1)血小板增多: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血小板增多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血小板可呈大片聚集。
(2)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因血小板数量少,血小板聚集成团情况明显减少。
(3)血小板功能异常:血小板无力症时血小板无聚集功能,且散在分布,不出现聚集成团的现象。EDTA抗凝血血涂片中,可见血小板不聚集呈散在分布状态或出现诱发的血小板聚集现象。
  正常血小板呈两面微凸的圆盘状,直径约1.5~3μm,新生血小板体积大,成熟者体积小。在血涂片上往往散在或成簇分布,其形态多数为圆形、椭圆形或略欠规则;胞质呈淡蓝或淡红色,中心部位有细小、分布均匀而相聚或分散于胞质中的的紫红色颗粒。
  血涂片的涂片和染色质量及检验技术人员的镜检水平对异常血小板形态检查影响较大。
受检者(患者或体检者)准备:采血前使受检者保持平静、松弛、避免剧烈活动。
静脉采血:除卧床病人外,一般采取坐位。成人一般从肘静脉取血,在采血前应静坐5min。使用止血带的时间不超过1min。
标本采集:EDTA-K2抗凝血(浓度为150-180g/L),静脉抽血2ml,立即颠倒混匀,防止凝固。

标本运送:试管上粘贴唯一标识号,该标识号可以是条形码,也可以是申请单的联号。如果是条形码包含患者姓名、检验目的、标本类型、标本采集日期等信息。如需将标本从原始采血管中转移到新的采血管时,新的采血管要有与原采血管信息一致的标识。

1.大小异常
大血小板
2.形态异常
血小板卫星现象
3.聚集性和分布异常
血小板检验
微血管和血小板功能

Add new attachment

Only authorized users are allowed to upload new attachments.

List of attachments

Kind Attachment Name Size Version Date Modified Author Change note
png
大血小板.PNG 128.7 kB 1 16-Apr-2012 10:09 1614216108
png
聚集性和分布异常.PNG 579.0 kB 1 16-Apr-2012 10:10 1614216108
png
血小板卫星现象.PNG 233.0 kB 1 16-Apr-2012 10:10 1614216108
« This page (revision-11) was last changed on 14-Oct-2013 17:20 by 161421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