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iso-CK
项目介绍 :
CK是由M和B两个亚单位组成的二聚体,在细胞质内共有CK-BB、CK-MM、CK-MB三种同工酶。在细胞线粒体内,还有另一种同工酶称之为CK-Mt。CK-BB主要存在于脑、前列腺等器官,CK-MM主要存在于骨骼和心肌,CK-MB则主要存在于心肌。正常人血液中大部分是CK-MM,少量CK-MB,而CK-BB极少。几种CK同工酶的分子量虽然相同,但免疫特性和电泳迁移率各不相同。在电泳时,CK-BB迁移最快,走在阳极白蛋白区,CK-MB居中,位于α和β球蛋白区,CK-MM较慢,位于阴极γ-球蛋白区,CK-Mt迁移率最低,位于CK-MM之后。电泳后进行酶促反应显色,观察结果。
电泳毕,用酶、辅酶、底物覆盖温育后,在光密度计340nm进行荧光扫描检测,或用底物温育后再覆盖吩嗪二甲酯硫酸盐-氯化硝基四氮唑蓝,使酶区带呈紫蓝色,用可见光扫描检测。
患轻度或中度脑损伤病人的血清CK-BB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CK-BB的高低与脑损伤范围的大小及死亡率的高低相一致;在脑血管意外及脑手术后,血清CK-BB亦可升高。新生儿产程窒息,若CSFCK-BB升高,多提示脑组织发生实质性损害;若CK-BB超过CSF-CF总活性15%,则易发生脑性轻瘫、智力发育障碍等严重后遗症。
急性心肌梗塞病人胸痛发作开始2小时,血清CK-BB已见升高,7~20小时达峰值(为对照组的3~100倍),然后迅速下降。其敏感性优于CK总活性测定,且早于CK-MB, 对急性心肌梗塞是一项敏感而早期的指标。
各种心血管手术15分钟,血中CK-BB也已上升,当天即达峰值(为正常均值的6~10倍),至第3~4天恢复正常。CK-BB的变化是单纯心肌创伤的特异指标。有89%的前列腺癌病人血中CK-BB含量升高。其他肿瘤若发生广泛转移时,血中CK-BB亦明显高于无继发癌灶的病例。由于CK-BB主要存在于自内胚层发生的器官,当这些器官发生病变时,血中CK-BB常少升高,故测定血中CK-BB,可能有助于内胚层源性组织肿瘤的诊断。
2. CK-MB(CK2)
血清CK-MB测定的最重要意义在于诊断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肌梗塞胸痛发作后4~6小时,病人血清CK-MB先于总活性开始升高,12~36小时达峰值;多在72小时内恢复正常。其最高值达对照组4.9~22倍以上。如果梗塞后3~4天,CK-MB仍持续不降,表明心肌梗塞仍在继续进行,如果已下降的CK-MB再次升高则提示原梗塞部位病变扩展或有新的梗塞病灶;如果胸痛患者在48小时内尚未出现CK-MB升高,或小于总活性的2%,即可排除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临床上常以CK-MB超过CK总活性的3%(离子交换柱层析法)或10%(免疫抑制法)作为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依据。
用CK-MB诊断急性心肌梗塞时必须注意无论是CK-MB的绝对活性或占总活性百分率的界限值,均不适用于14岁以下的儿童,因为婴幼儿和儿童的CK-MB均高于成人。各种类型的心脏手术后可引起血清CK-MB活性增强,在并发术间或术后心肌梗塞时升高更为显著。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人血清CK-MB亦升高。
3. CK-MM(CK3)
骨骼肌几乎只含CK-MM,心肌中除CK-MB外,也主要含此型同工酶。CK-MM是健康成人血清CK的主要成份。
用琼脂糖凝胶电泳进一步分离其亚带发现,心肌梗塞发病10小时内,首先是CK-MM2和CK-MM3升高。而后,CK-MM1进行性增加,而CK-MM2和CK-MM3逐渐消失,故在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其血中CK-MB消失后CK总活性升高,实为CK-MM1亚带升高所致。CK-MM3/MM1比值在胸痛发作后6小时从0.38基线开始上升,10小时达高峰,共比值为1.2~4.2。比值增加常在总酶活性升高之前出现,是一种敏感的早期诊断依据,可作为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塞的一种检测方法。
CK-MM可见于肌肉创伤、感染、惊厥、癫痫等,特别是破伤风可导致病人血清CK-MM高于正常人7倍。 缺氧、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肺梗塞,甲状腺机能低下,脑血管疾病,巴比妥或其它外源性毒物中毒,亦会引起血清CK-MM升高。
4. 巨型CK(M-CK)
成人血清M-CK1(CK-BB与免疫球蛋白的复合物)虽与特定疾病无关,但对因产程窒息缺氧发生脑性瘫痪或癫痫的新生儿来说,其血清M-CK1则是肯定神经损伤的早期指标,是脑组织长期缺氧后,释出的CK-BB在血中与Ig聚合的结果,对于判断疗效亦有潜在的价值。
M-CK2主要来自肝脏或肿瘤组织。M-CK2是CK-Mt(CK4)在细胞严重损伤后,释放血中聚合而成的巨分子酶,见于恶性肿瘤、肝硬化、心脏病、高脂血症等病人的血清,常是病情恶化、预后不佳的标志,但亦有随疾病恢复而自行消失者。
CK-BB 0%;
CK-MB 0%~3%;
CK-MM 97%~100%;
CK-Mt 0%;
CK-MB的阳性决定水平为5%。
电泳法操作复杂,耗时较多,但其特点是准确可靠。当出现一些异常同工酶如巨CK1 、巨CK 2 等,从电泳图谱上很容易发现,并可通过光密度计进行定量测定,不会将CK-BB和各种异常同工酶误认为是CK-MB而误诊。其主要缺点是灵敏度较差。
2.干扰因素
电泳法会受溶血和巨CK的干扰。
琼脂糖凝胶电泳法的注意事项: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的腺苷酸激酶(AK)催化ADP产生ATP,干扰同工酶结果的判断。加入AMP可抑制此反应,但过量AMP也抑制CK。NaF抑制AK,不抑制CK,与AMP合用可抑制各种AK同工酶的97%。NaF与CK激活剂Mg2+ 可逐渐形成MgF2 沉淀,所以,NaF与Mg2+ 分开配制,临时混合,不影响各自的作用。电泳需较高pH,酶反应需较低pH,本法中用低离子强度,pH低于8.6的电泳缓冲液;高离子强度,pH低于6.7的基质缓冲液。当含琼脂糖的基质显色剂覆盖于电泳后的凝胶板,上下凝胶中的成分相互扩散后的pH,恰为酶作用的最适pH。Bis-Tris全名为双(2-羟乙基)氨基(三羟甲基)甲烷,25℃时pKa=6.46,是CK同工酶测定优选的缓冲剂。200mmol/L时,CK活力最大。如无Bis-Tris,亦可用咪唑加EDTA作基质缓冲液。EDTA作Ca2+ 的络合剂,因Ca2+ 抑制CK活力。血清CK活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加,直至45℃,此后更高温度CK活性迅速下降,56℃时很快失活。琼脂糖电泳法测CK同工酶,绝不能像做LDH同工酶电泳那样用温度较高的琼脂糖基质显色液,否则CK活力丧失,而非脱氢酶反应(NDH)显著。NDH是相当于白蛋白及β球蛋白区带处的紫红色区带,与蛋白质的巯基有关,标本用量大、pH高时尤其明显,仅四唑盐及PMS就可与标本产生,用测NADPH荧光法可避免。
本法中标本用量少,显色时pH较低,NDH反应不明显。CK是巯基酶,绝对需要巯基试剂活化。但巯基试剂可还原四唑盐,N-乙酰半胱氨酸及谷胱甘肽还原四唑盐能力弱,可使背景清晰。PVP是隋性聚合体,作为酶扩散的障碍物加入,可改善区带分离效果。CK不稳定,对光、热及高pH敏感,最好将及时分出的血清充C02 后塞紧管口,置冰室或-30℃保存,至少可稳定半个月,及时测定更好。不主张加巯基活化剂保存。影响CK同工酶电泳与显色的因素很多,必须同时作控制物。
静脉采血:除非是卧床病人,一般取坐位采血。体位影响水分在血管内外的分布,干扰测定结果,故在采血前应静坐5min。一般自肘静脉采血,使用止血带的时间不超过1min,穿刺成功后应立即松开止血带。
采集后注入试管中,防止剧烈震荡,并尽快送往化验室。CK同工酶检测血清和血浆均可。在4℃可保存数天,-15℃可保存2周,若用血浆宜用EGTA,而不用EDTA抗凝。冷冻血浆测定时,应在30℃以下融化,需反复冰融者应加还原剂——巯基乙醇以稳定酶活性,速冻及贮存于-20℃或-70℃,在有β-巯基乙醇和EGTA存在时,MM和MB可稳定数年,而BB则仅稳定半年。由于CK同工酶半衰期短,故酶活性的高低受标本采集时间的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