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bedSection %%tab-白细胞分类计数 中文名称:白细胞分类计数;\\ 英文名称:[differential leukocyte count,DLC]\\ __项目介绍 :__\\ 白细胞分类计数是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后的血涂片上白细胞的形态,并进行分类计数,求得各种白细胞的比值(百分率)和绝对值。分类计数的方法有显微镜分类计数法和血液分析仪法。\\ /% %%tab-临床意义 白细胞的生理波动很大,白细胞计数结果在30%以内波动多无意义,只有通过定时和连续观察才有诊断价值。\\ 1.病理性增多\\ (1)中性粒细胞:急性化脓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溶血、尿毒症、急性汞中毒、急性铅中毒等。\\ (2) 嗜酸性粒细胞: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寄生虫病,某些传染病如猩红热,某些皮肤病如湿疹,某些血液病如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3) 嗜碱性粒细胞: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转移癌及骨髓纤维化等。\\ (4) 淋巴细胞: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麻疹、结核、腮腺炎、传染性肝炎等\\ (5) 单核细胞:结核、伤寒、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等。\\ 2. 病理性减少\\ (1)中性粒细胞:伤寒、副伤寒、疟疾、流感、化学药物中毒、X 线和镭照射、抗癌药物化疗、极度严重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等。\\ (2) 嗜酸性粒细胞:伤寒、副伤寒以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3) 淋巴细胞:多见于传染病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等。\\ /% %%tab-参考范围 __成人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范围__\\ ||白细胞类别||百分数(%)||绝对值9×10E9/L |中性粒细胞| | |杆状核| 1-36|0.04-0.6 |分叶核|50-70|2-7 |嗜酸性粒细胞|0.5-5|0.02-0.5 |嗜碱性粒细胞|0-1 |0-1 |淋巴细胞|20-40|0.8-4 |单核细胞|3-10|0.12-1 \\ __儿童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范围__\\ ||白细胞类别||百分数(%) |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50 -70( 新生儿至婴儿31-40) |嗜酸性粒细胞|5-50 |嗜碱性粒细胞|0-7 |淋巴细胞|20-40( 新生儿至婴儿40-60) |单核细胞|大单核细胞1-8( 出生后2-7 天)\\未成熟细胞0- 8( 出生后2-7 天) 儿童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范围--摘自胡亚美、江载芳主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下册).第7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685\\ /% %%tab-医学决定水平 无\\ /% %%tab-危急值范围 无\\ /% %%tab-方法学评价 1. 灵敏度和特异性 现多用血液分析仪法进行健康人群普查和大批量标本筛查,显微镜分类计数为血液细胞分类的参考方法,用于血液分析仪异常结果复核。\\ __白细胞分类计数检测方法及评价__\\ ||方 法 ||优点||缺点 |显微镜分类计数 |(1)为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方法;\\(2)分类较准确,能及时发现各种细胞形态的病理变化。|费时,受血涂片质量和检验人员经验等影响,\\精密度较差,不适用于大量人群的筛查。 |血液分析仪法|(1)为DLC筛查首选方法;\\( 2)检测速度快,分析细胞多,重复性好,准确性高,\\易于标准化,报告形式多样,有异常结果报警,提示诊断方向;\\(3)可与全自动推片染色机连接。|不能正确识别细胞类别和病理变化。\\只能作筛查,异常标本必须作显微镜法复查。\\ 2. 干扰因素\\ 2.1 生理性变化\\ 2.1.1中性粒细胞生理性变化:表1\\ __表1__ \\ ||状态||生理变化 |年龄| 新生儿较高(15×109/L),可达30×109/L,在3-4d后降至10×109/L,\\主要为中性粒细胞,至6-9d逐渐减低与淋巴细胞大致相等,以后淋巴细胞\\逐渐增高,至2-3岁后又逐渐降低,而中性粒细胞逐渐增高,至4-5岁二\\者又基本相等,后逐渐增高至成人水平。 |日间变化|安静及放松时较低,活动和进食后较高;早晨较低,下午较高;一天之\\间变化可相差1倍。 |运动、疼痛和情绪|脑力和体力劳动、冷热水浴、高温、严寒、日光或紫外线照射白细胞\\轻度增高;剧烈运动、剧痛和情绪激动白细胞显著增高,可达35×109/L;\\刺激停止后较快恢复到原有水平。 |妊娠、分娩|经期及排卵期可略增高;妊娠期,尤妊娠5个月以上可达15×109/L;\\分娩时因产伤、产痛、失血等刺激,可达35,产后2周内可恢复正常。 |吸烟|吸烟者平均白细胞总数高于非吸烟者30%,可达12×109/L,\\重度吸烟者可达15×109/L。\\ 2.1.2淋巴细胞数量受某些生理因素影响,如午后和晚上比早晨高,出生一周后婴儿淋巴细胞可达50%以上,可持续至6-7岁,后逐渐降至成人水平。\\ 2.1.3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生理变化: \\ 2.1.3.1日间变化:\\正常人嗜酸性细胞早晨较低,夜间较高;上午波动大,下午较恒定,波动可达40%左右,白天因交感神经兴奋,通过下丘脑刺激垂体前叶产生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进而使肾上腺皮质产生肾上腺皮质激素,后者可抑制骨髓释放嗜酸性粒细胞,并促使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向边缘池和组织转移,从而引起血循环中的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2.1.3.2 运动和刺激:\\劳动、运动、饥饿、冷热及精神刺激等,均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使血循环中的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2.2药物影响: \\ 2.2.1中性粒细胞:药物的急性中毒会引起中性粒细胞反应性增高。在理化因素损伤中,药物诱导性中性粒细胞减少最常见(表2)\\ __表2 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药物__ \\ ||类别||药物 |镇痛抗炎药|氨基比林、保泰松、对乙酰氨基酚、镇痛新、吲哚美辛、复方阿司匹林、非那西丁、金盐 |抗生素|氯霉素、头孢菌素、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异烟肼、利福平、对氨基水杨酸 |磺胺药 |磺胺、磺胺嘧啶、磺胺甲恶唑、磺胺-6-甲氧嘧啶、磺胺甲氧吡嗪、磺胺噻唑 |抗糖尿病药| 氯磺丙脲、甲苯磺丁脲 |抗甲状腺药| 卡比马唑、丙基硫氧嘧啶、甲硫咪唑 |抗癌药| 环磷酰胺、白消安、甲氨蝶呤、氟尿嘧啶、长春新碱、氮芥、别嘌醇、秋水仙素 |抗疟疾药| 奎宁、伯氨喹啉 |抗抑郁药| 多虑平、去忧敏、阿米替林、丙米嗪 |镇静、催眠药| 苯巴比妥、氯氮、戊巴比妥钠、氯氮平 |降压利尿药| 依他尼林、汞利尿剂、双氢克尿塞、乙酰唑胺、氨苯蝶啶、甲基多巴 |心血管药| 卡托普利、奎尼丁、普鲁卡因胺、托卡胺、氟卡胺 |其他| 有机砷、安非他命、青霉胺、苯海拉明、普鲁卡因、维甲酸、甲硝唑 \\ 2.2.2淋巴细胞:\\烷化剂(环磷酰胺等)可引起白细胞重度减少,伴淋巴细胞明显减低。停止治疗后,淋巴细胞减少可持续数年。\\ 2.2.3单核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治疗、药物反应、烷化剂中毒会引起单核细胞增多。\\ 2.2.4嗜酸性粒细胞:\\应用IL-2、GM-CSF、磺胺、头孢、青霉素类药物会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 2.2.5嗜碱性粒细胞:\\某些药物会引起增高,减少可见于过敏性休克、促肾上腺激素或糖皮质激素应用过量以及应激反应等。 \\ /% %%tab-病人准备 受检者(患者或体检者)准备:采血前使受检者保持平静、松弛、避免剧烈活动。\\ 静脉采血:除卧床病人外,一般采取坐位。成人一般从肘静脉取血,在采血前应静坐5min。使用止血带的时间不超过1min。\\ /% %%tab-标本采集和运送要求 标本采集:EDTA-K2抗凝血(浓度为150-180g/L),静脉抽血2ml,立即颠倒混匀,防止凝固。\\ 标本的运送:试管上粘贴唯一标识号,该标识号可以是条形码,也可以是申请单的联号。如果是条形码包含患者姓名、检验目的、标本类型、标本采集日期等信息。 /% %%tab-图片说明 !1.中性粒细胞(左杆状右分叶)\\ [{Image src='中性粒细胞(左杆状右分叶).png'}] !2.嗜酸性粒细胞\\ [{Image src='嗜酸性粒细胞.png'}] !3.嗜碱性粒细胞\\ [{Image src='嗜碱性粒细胞.png'}] !4.淋巴细胞\\ [{Image src='淋巴细胞.png'}] !5.单核细胞\\ [{Image src='单核细胞.png'}] /% /% [白细胞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