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检验
中文名称:白细胞分类计数;
英文名称:differential leukocyte count,DLC
项目介绍 :
白细胞分类计数是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后的血涂片上白细胞的形态,并进行分类计数,求得各种白细胞的比值(百分率)和绝对值。分类计数的方法有显微镜分类计数法和血液分析仪法。
英文名称:differential leukocyte count,DLC
项目介绍 :
白细胞分类计数是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后的血涂片上白细胞的形态,并进行分类计数,求得各种白细胞的比值(百分率)和绝对值。分类计数的方法有显微镜分类计数法和血液分析仪法。
白细胞的生理波动很大,白细胞计数结果在30%以内波动多无意义,只有通过定时和连续观察才有诊断价值。
1.病理性增多
(1)中性粒细胞:急性化脓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溶血、尿毒症、急性汞中毒、急性铅中毒等。
(2) 嗜酸性粒细胞: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寄生虫病,某些传染病如猩红热,某些皮肤病如湿疹,某些血液病如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3) 嗜碱性粒细胞: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转移癌及骨髓纤维化等。
(4) 淋巴细胞: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麻疹、结核、腮腺炎、传染性肝炎等
(5) 单核细胞:结核、伤寒、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等。
2. 病理性减少
(1)中性粒细胞:伤寒、副伤寒、疟疾、流感、化学药物中毒、X 线和镭照射、抗癌药物化疗、极度严重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等。
(2) 嗜酸性粒细胞:伤寒、副伤寒以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3) 淋巴细胞:多见于传染病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等。
1.病理性增多
(1)中性粒细胞:急性化脓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溶血、尿毒症、急性汞中毒、急性铅中毒等。
(2) 嗜酸性粒细胞: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寄生虫病,某些传染病如猩红热,某些皮肤病如湿疹,某些血液病如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3) 嗜碱性粒细胞: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转移癌及骨髓纤维化等。
(4) 淋巴细胞: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麻疹、结核、腮腺炎、传染性肝炎等
(5) 单核细胞:结核、伤寒、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等。
2. 病理性减少
(1)中性粒细胞:伤寒、副伤寒、疟疾、流感、化学药物中毒、X 线和镭照射、抗癌药物化疗、极度严重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等。
(2) 嗜酸性粒细胞:伤寒、副伤寒以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3) 淋巴细胞:多见于传染病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等。
成人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范围
儿童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范围
白细胞类别 | 百分数(%) | 绝对值9×10E9/L |
---|---|---|
中性粒细胞 | ||
杆状核 | 1-36 | 0.04-0.6 |
分叶核 | 50-70 | 2-7 |
嗜酸性粒细胞 | 0.5-5 | 0.02-0.5 |
嗜碱性粒细胞 | 0-1 | 0-1 |
淋巴细胞 | 20-40 | 0.8-4 |
单核细胞 | 3-10 | 0.12-1 |
儿童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范围
白细胞类别 | 百分数(%) |
---|---|
中性粒细胞 | 中性粒细胞50 -70( 新生儿至婴儿31-40) |
嗜酸性粒细胞 | 5-50 |
嗜碱性粒细胞 | 0-7 |
淋巴细胞 | 20-40( 新生儿至婴儿40-60) |
单核细胞 | 大单核细胞1-8( 出生后2-7 天) 未成熟细胞0- 8( 出生后2-7 天) |
儿童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范围--摘自胡亚美、江载芳主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下册).第7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685
1. 灵敏度和特异性
现多用血液分析仪法进行健康人群普查和大批量标本筛查,显微镜分类计数为血液细胞分类的参考方法,用于血液分析仪异常结果复核。
白细胞分类计数检测方法及评价
2. 干扰因素
1)生理学变异: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生理性增多一般多为暂时性,去除影响因素后则可恢复正常。由于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白细胞总数变化与中性粒细胞的变化基本一致,但当分类异常时,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数量上的改变也会引起白细胞总数的变化。
①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生理性变化表1
②淋巴细胞:数量受某些生理因素影响,如午后和晚上比早晨高,出生一周后婴儿淋巴细胞可达50%以上,可持续至6-7岁,后逐渐降至成人水平。
③嗜酸性粒细胞:正常人嗜酸性细胞早晨较低,夜间较高;上午波动大,下午较恒定,波动可达40%左右,白天因交感神经兴奋,通过下丘脑刺激垂体前叶产生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进而使肾上腺皮质产生肾上腺皮质激素,后者可抑制骨髓释放嗜酸性粒细胞,并促使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向边缘池和组织转移,从而引起血循环中的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劳动、运动、饥饿、冷热及精神刺激等,均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使血循环中的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2)药物影响
①中性粒细胞:药物的急性中毒会引起中性粒细胞反应性增高。在理化因素损伤中,药物诱导性中性粒细胞减少最常见(表2)
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药物表2
②淋巴细胞:烷化剂(环磷酰胺等)可引起白细胞重度减少,伴淋巴细胞明显减低。停止治疗后,淋巴细胞减少可持续数年。
③单核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治疗、药物反应、烷化剂中毒会引起单核细胞增多。
④嗜酸性粒细胞:应用IL-2、GM-CSF、磺胺、头孢、青霉素类药物会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⑤嗜碱性粒细胞:某些药物会引起增高,减少可见于过敏性休克、促肾上腺激素或糖皮质激素应用过量以及应激反应等。
白细胞分类计数检测方法及评价
方 法 | 优点 | 缺点 |
---|---|---|
显微镜分类计数 | (1)为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方法; (2)分类较准确,能及时发现各种细胞形态的病理变化。 | 费时,受血涂片质量和检验人员经验等影响, 精密度较差,不适用于大量人群的筛查。 |
血液分析仪法 | (1)为DLC筛查首选方法; ( 2)检测速度快,分析细胞多,重复性好,准确性高, 易于标准化,报告形式多样,有异常结果报警,提示诊断方向; (3)可与全自动推片染色机连接。 | 不能正确识别细胞类别和病理变化。 只能作筛查,异常标本必须作显微镜法复查。 |
1)生理学变异: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生理性增多一般多为暂时性,去除影响因素后则可恢复正常。由于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白细胞总数变化与中性粒细胞的变化基本一致,但当分类异常时,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数量上的改变也会引起白细胞总数的变化。
①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生理性变化表1
状态 | 生理变化 |
---|---|
年龄 | 新生儿较高(15×10E9/L),可达30×10E9/L,在3-4d后降至10×10E9/L, 主要为中性粒细胞,至6-9d逐渐减低与淋巴细胞大致相等,以后淋巴细胞 逐渐增高,至2-3岁后又逐渐降低,而中性粒细胞逐渐增高,至4-5岁二 者又基本相等,后逐渐增高至成人水平。 |
日间变化 | 安静及放松时较低,活动和进食后较高;早晨较低,下午较高;一天之 间变化可相差1倍。 |
运动、疼痛和情绪 | 脑力和体力劳动、冷热水浴、高温、严寒、日光或紫外线照射白细胞 轻度增高;剧烈运动、剧痛和情绪激动白细胞显著增高,可达35×10E9/L; 刺激停止后较快恢复到原有水平。 |
妊娠、分娩 | 经期及排卵期可略增高;妊娠期,尤妊娠5个月以上可达15×10E9/L; 分娩时因产伤、产痛、失血等刺激,可达35,产后2周内可恢复正常。 |
吸烟 | 吸烟者平均白细胞总数高于非吸烟者30%,可达12×10E9/L, 重度吸烟者可达15×10E9/L。 |
③嗜酸性粒细胞:正常人嗜酸性细胞早晨较低,夜间较高;上午波动大,下午较恒定,波动可达40%左右,白天因交感神经兴奋,通过下丘脑刺激垂体前叶产生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进而使肾上腺皮质产生肾上腺皮质激素,后者可抑制骨髓释放嗜酸性粒细胞,并促使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向边缘池和组织转移,从而引起血循环中的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劳动、运动、饥饿、冷热及精神刺激等,均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使血循环中的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2)药物影响
①中性粒细胞:药物的急性中毒会引起中性粒细胞反应性增高。在理化因素损伤中,药物诱导性中性粒细胞减少最常见(表2)
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药物表2
类别 | 药物 |
---|---|
镇痛抗炎药 | 氨基比林、保泰松、对乙酰氨基酚、镇痛新、吲哚美辛、复方阿司匹林、非那西丁、金盐 |
抗生素 | 氯霉素、头孢菌素、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异烟肼、利福平、对氨基水杨酸 |
磺胺药 | 磺胺、磺胺嘧啶、磺胺甲恶唑、磺胺-6-甲氧嘧啶、磺胺甲氧吡嗪、磺胺噻唑 |
抗糖尿病药 | 氯磺丙脲、甲苯磺丁脲 |
抗甲状腺药 | 卡比马唑、丙基硫氧嘧啶、甲硫咪唑 |
抗癌药 | 环磷酰胺、白消安、甲氨蝶呤、氟尿嘧啶、长春新碱、氮芥、别嘌醇、秋水仙素 |
抗疟疾药 | 奎宁、伯氨喹啉 |
抗抑郁药 | 多虑平、去忧敏、阿米替林、丙米嗪 |
镇静、催眠药 | 苯巴比妥、氯氮、戊巴比妥钠、氯氮平 |
降压利尿药 | 依他尼林、汞利尿剂、双氢克尿塞、乙酰唑胺、氨苯蝶啶、甲基多巴 |
心血管药 | 卡托普利、奎尼丁、普鲁卡因胺、托卡胺、氟卡胺 |
其他 | 有机砷、安非他命、青霉胺、苯海拉明、普鲁卡因、维甲酸、甲硝唑 |
③单核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治疗、药物反应、烷化剂中毒会引起单核细胞增多。
④嗜酸性粒细胞:应用IL-2、GM-CSF、磺胺、头孢、青霉素类药物会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⑤嗜碱性粒细胞:某些药物会引起增高,减少可见于过敏性休克、促肾上腺激素或糖皮质激素应用过量以及应激反应等。
受检者(患者或体检者)准备:采血前使受检者保持平静、松弛、避免剧烈活动。
静脉采血:除卧床病人外,一般采取坐位。成人一般从肘静脉取血,在采血前应静坐5min。使用止血带的时间不超过1min。
静脉采血:除卧床病人外,一般采取坐位。成人一般从肘静脉取血,在采血前应静坐5min。使用止血带的时间不超过1min。
标本采集:EDTA-K2抗凝血(浓度为150-180g/L),静脉抽血2ml,立即颠倒混匀,防止凝固。
标本运送:试管上粘贴唯一标识号,该标识号可以是条形码,也可以是申请单的联号。如果是条形码包含患者姓名、检验目的、标本类型、标本采集日期等信息。
Add new attachment
Only authorized users are allowed to upload new attachments.
List of attachments
Kind | Attachment Name | Size | Version | Date Modified | Author | Change note |
---|---|---|---|---|---|---|
png |
中性粒细胞(左杆状右分叶).png | 147.4 kB | 1 | 31-Mar-2012 17:19 | 1614216108 | |
png |
单核细胞.png | 31.1 kB | 1 | 31-Mar-2012 17:19 | 1614216108 | |
png |
嗜碱性粒细胞.png | 135.9 kB | 1 | 31-Mar-2012 17:19 | 1614216108 | |
png |
嗜酸性粒细胞.png | 109.1 kB | 1 | 31-Mar-2012 17:20 | 1614216108 | |
png |
淋巴细胞.png | 34.5 kB | 1 | 31-Mar-2012 17:20 | 1614216108 |
«
This page (revision-8) was last changed on 21-Dec-2012 16:21 by 161421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