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检验
中文名称:白细胞分类及形态检查
英文名称:white blood cell morphology examination,WBCME
项目介绍 :
血涂片染色后,各种类型白细胞形态学特点各不相同。在病理状态下,白细胞形态有时也会发生改变。白细胞形态学检查主要是显微镜检查法,观察白细胞形态变化对疾病和观察疗效有重要的意义。
英文名称:white blood cell morphology examination,WBCME
项目介绍 :
血涂片染色后,各种类型白细胞形态学特点各不相同。在病理状态下,白细胞形态有时也会发生改变。白细胞形态学检查主要是显微镜检查法,观察白细胞形态变化对疾病和观察疗效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性粒细胞的异常变化
1.核象变化:包括核左移和核右移,反映中性粒细胞的成熟程度。正常血象中有少量杆状核细胞出现,它与分叶核细胞之间的比值约为1:13 。
1)核左移:外周血中出现不分叶粒细胞(指杆状核粒细胞、幼稚粒细胞)超过5%。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失血及急性溶血等。如晚幼粒、中幼粒等细胞增多为极度左移,多见于类白血病反应或白血病。具体表现为:①伴白细胞总数增高的核左移称再生性左移,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如大叶性肺炎等;②白细胞总数不增加或减低的核左移称退行性左移,常见于严重感染、机体抵抗力低下时,如伤寒、感染中毒性休克的败血症等。
2)核右移:是指中性粒细胞核出现4、5叶(正常时多为3叶) 或更多,其百分数越过3%。
这是造血功能衰退或造血物质缺乏的表现。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和使用抗代谢药物后。此外,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象右移,提示预后不良。
2.毒性变化:严重感染、恶性肿瘤、各种重金属或药物中毒、大面积烧伤等,中性粒细胞可出现形态变化。
具体表现为:①细胞大小不均:为骨髓内幼稚粒细胞发生不规则的分裂增殖所致;常见于病程较长的化脓性感染。②中毒颗粒:细胞质中部分或全部颗粒变粗,着色深,颗粒的分布及大小不等,可能为中性颗粒成熟过程中发生变性所致,常见于严重感染、大面积烧伤。③空泡:可在细胞质或核中出现,常为多个,被认为是细胞脂肪变性后未能着色所致常见于严重感染、败血症等;④DÖhle小体:细胞质内出现嗜碱性多呈斑块、梨形或云雾状,可能为核浆发育不平衡所致,为细胞严重毒性变的表现,常见于严重感染,如肺炎、麻疹、败血症和烧伤等;⑤核棘突:胞核有各种形态的芽状突出,临床意义尚不明确,可能与中毒、癌转移、严重放射损伤等有关。⑥退行性变:是细胞发生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晰、核固缩、核肿胀和核溶解(染色质模糊、疏松)等现象,常见于衰老和病变的细胞。
3.棒状小体: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的红色细杆状物质,一个或数个,长约1-6μm。对鉴别急性白血病的类型有重要价值,主要见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多见)和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少见),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则无。
4.中性粒细胞胞核形态异常:①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胞体增大,核分叶5-9叶,甚至10叶以上,各叶大小差异很大,核染色质疏松,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用代谢药物治疗后及恶性血液病等。②巨杆状核中性粒细胞和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前者胞体可大至30μm,核染色质略细致,着色变浅,胞核呈肥大杆状或特长带状。后者的胞核分叶超过5叶,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和恶性贫血,也可见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和白血病。③双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细胞内出现2个细胞核,环形杆状核粒细胞是环状核呈环形。常见于MDS、粒细胞白血病及巨幼细胞性贫血(见环状核粒细胞)。
5.与遗传因素相关的中性粒细胞畸形
(二)淋巴细胞的异常变化
1.异形淋巴细胞:细胞大小为10 -25μm ,形态各异,呈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胞体增大、胞质量增多、嗜碱性增强、细胞核母细胞化。正常人偶见异形淋巴细胞,异形淋巴细胞增多可见于各种病毒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湿疹、EB病毒、巨细胞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和过敏性疾病。此外,可见于疟疾、过敏性疾病、淋巴结炎、β-链球菌、梅毒螺旋体、弓形虫等感染和接种疫苗。
2.卫星核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主核旁有一个游离的卫星小核,称为微核。常见于接受较大剂量电离辐射、核辐射之后或其他理化因素、抗癌药物等造成细胞损伤后较为特殊的现象。常作为致畸、致突变的客观指标之一。
1.核象变化:包括核左移和核右移,反映中性粒细胞的成熟程度。正常血象中有少量杆状核细胞出现,它与分叶核细胞之间的比值约为1:13 。
1)核左移:外周血中出现不分叶粒细胞(指杆状核粒细胞、幼稚粒细胞)超过5%。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失血及急性溶血等。如晚幼粒、中幼粒等细胞增多为极度左移,多见于类白血病反应或白血病。具体表现为:①伴白细胞总数增高的核左移称再生性左移,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如大叶性肺炎等;②白细胞总数不增加或减低的核左移称退行性左移,常见于严重感染、机体抵抗力低下时,如伤寒、感染中毒性休克的败血症等。
2)核右移:是指中性粒细胞核出现4、5叶(正常时多为3叶) 或更多,其百分数越过3%。
这是造血功能衰退或造血物质缺乏的表现。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和使用抗代谢药物后。此外,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象右移,提示预后不良。
2.毒性变化:严重感染、恶性肿瘤、各种重金属或药物中毒、大面积烧伤等,中性粒细胞可出现形态变化。
具体表现为:①细胞大小不均:为骨髓内幼稚粒细胞发生不规则的分裂增殖所致;常见于病程较长的化脓性感染。②中毒颗粒:细胞质中部分或全部颗粒变粗,着色深,颗粒的分布及大小不等,可能为中性颗粒成熟过程中发生变性所致,常见于严重感染、大面积烧伤。③空泡:可在细胞质或核中出现,常为多个,被认为是细胞脂肪变性后未能着色所致常见于严重感染、败血症等;④DÖhle小体:细胞质内出现嗜碱性多呈斑块、梨形或云雾状,可能为核浆发育不平衡所致,为细胞严重毒性变的表现,常见于严重感染,如肺炎、麻疹、败血症和烧伤等;⑤核棘突:胞核有各种形态的芽状突出,临床意义尚不明确,可能与中毒、癌转移、严重放射损伤等有关。⑥退行性变:是细胞发生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晰、核固缩、核肿胀和核溶解(染色质模糊、疏松)等现象,常见于衰老和病变的细胞。
3.棒状小体: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的红色细杆状物质,一个或数个,长约1-6μm。对鉴别急性白血病的类型有重要价值,主要见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多见)和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少见),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则无。
4.中性粒细胞胞核形态异常:①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胞体增大,核分叶5-9叶,甚至10叶以上,各叶大小差异很大,核染色质疏松,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用代谢药物治疗后及恶性血液病等。②巨杆状核中性粒细胞和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前者胞体可大至30μm,核染色质略细致,着色变浅,胞核呈肥大杆状或特长带状。后者的胞核分叶超过5叶,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和恶性贫血,也可见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和白血病。③双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细胞内出现2个细胞核,环形杆状核粒细胞是环状核呈环形。常见于MDS、粒细胞白血病及巨幼细胞性贫血(见环状核粒细胞)。
5.与遗传因素相关的中性粒细胞畸形
畸形 | 特点 | 临床意义 |
---|---|---|
Chediak-Higashi畸形 | 中性粒细胞中含几个至数十个直径为2-5μm的包涵体, 呈异常巨大的紫蓝色或浅灰色块状物。还见于其他白细胞。 | 见于Chediak-Higashi综合症患者,可出现严重感染。 |
Alder-Reilly畸形 | 胞质中含巨大深染嗜天青颗粒(呈深红色或紫色包涵体), 还见于其他白细胞。 | 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不影响粒细胞功能,患者常伴有骨或软骨 畸形疾病。 |
May-Hegglin畸形 | 粒细胞终身含无定形的淡蓝色包涵体,与严重感染、中毒 时出现的杜勒小体相同,但大而圆,还见于其他白细胞。 | 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良性畸形。 |
Pelger-Hüet畸形 | 成熟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能力减退,核常呈杆状、肾状、眼睛 形、哑铃形或少分叶(两大叶),但染色质致密、深染,聚集成小块或条索状,其间有空白间隙。 | 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继发于严重感染的称为假性Pelger-Hüet畸形。 在正常中性粒细胞中不超过4%,获得性异常见于骨髓异常综合症、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偶见于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
1.异形淋巴细胞:细胞大小为10 -25μm ,形态各异,呈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胞体增大、胞质量增多、嗜碱性增强、细胞核母细胞化。正常人偶见异形淋巴细胞,异形淋巴细胞增多可见于各种病毒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湿疹、EB病毒、巨细胞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和过敏性疾病。此外,可见于疟疾、过敏性疾病、淋巴结炎、β-链球菌、梅毒螺旋体、弓形虫等感染和接种疫苗。
2.卫星核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主核旁有一个游离的卫星小核,称为微核。常见于接受较大剂量电离辐射、核辐射之后或其他理化因素、抗癌药物等造成细胞损伤后较为特殊的现象。常作为致畸、致突变的客观指标之一。
1.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细胞大小为10-15μm,呈圆形或卵圆形。细胞核与细胞质之比约为1:3。细胞核分叶,叶间有丝状连接,分为2-5 叶。核染色质聚集,如果细胞核扭曲,核叶的部分压在另一部分上面,使核的外轮廓看不清,仍应划为分叶核,该细胞质常染成淡粉红色.含大量特异性颗粒。
2.中性杆状核粒细胞:细胞大小为10-18μm ,呈圆形或卵圆形。细胞核与细胞质之比为1.0:1.5-1.0:2.0 。细胞核S 形、C 形、V形或不规则形,核染色质粗颗粒状聚集,具有弯曲或带形的核者为杆状核;注意如果连接核叶之间的"桥"看到染色质,这桥就不是细丝,仍判为杆状核。该细胞质丰富,染成粉红色;含大量特异性颗粒,罕见嗜夭青颗粒。
3. 淋巴细胞:细胞大小为7-15μm ,呈圆形或卵圆形。细胞核与细胞质之比为5:1-2:1。 细胞核通常呈圆形或卵圆形;偶见核凹陷或轻度切迹,核染色质呈致密或粗颗粒状聚集;副染色质无或少量。无核仁;有时时可见小的、淡的核小体。细胞质少至中等量:淡蓝色至蓝色;可见核周淡染区;小淋巴细胞质少,无颗粒;大淋巴细胞的细质较多,可含少量粗大嗜天青颗粒。
4. 单核细胞:细胞大小为12 -20μm,呈圆形,可有伪足。细胞核与细胞质之比为4:1 -2:1,细胞核形态各异,呈圆形、卵圆形、马蹄形、切迹形或分叶形,核染色质轻度聚集。无核仁,细胞质含蓝灰色颗粒,可含少量空泡。
5. 嗜酸性粒细胞:成熟型细胞大小为10-15μm,幼稚型细胞大小为10-18μm,呈圆形或卵圆形。成熟型细胞核与细胞质比率约为1:3 ,幼稚型细胞核与细胞质之比为1:2-2:1 。细胞核分叶状,通常2-3叶,由细丝状染色质连接,分叶核和杆状核的核染色质致密、块状;幼稚型的核染色质疏松、细致,无核仁。细胞质内充满粗大、球形、均一的橘红色有折光性的颗粒,部分可脱颗粒,幼稚型可含有少量深紫色嗜天青颗粒。
6. 嗜碱性粒细胞:细胞大小为10-15μm ,呈圆形或卵圆形。细胞核与细胞质之比为1:2-1:3 。细胞核分叶状,常被颗粒覆盖,核染色质聚集,无核仁。细胞质含粗大、致密、深紫色或黑色颗粒。
2.中性杆状核粒细胞:细胞大小为10-18μm ,呈圆形或卵圆形。细胞核与细胞质之比为1.0:1.5-1.0:2.0 。细胞核S 形、C 形、V形或不规则形,核染色质粗颗粒状聚集,具有弯曲或带形的核者为杆状核;注意如果连接核叶之间的"桥"看到染色质,这桥就不是细丝,仍判为杆状核。该细胞质丰富,染成粉红色;含大量特异性颗粒,罕见嗜夭青颗粒。
3. 淋巴细胞:细胞大小为7-15μm ,呈圆形或卵圆形。细胞核与细胞质之比为5:1-2:1。 细胞核通常呈圆形或卵圆形;偶见核凹陷或轻度切迹,核染色质呈致密或粗颗粒状聚集;副染色质无或少量。无核仁;有时时可见小的、淡的核小体。细胞质少至中等量:淡蓝色至蓝色;可见核周淡染区;小淋巴细胞质少,无颗粒;大淋巴细胞的细质较多,可含少量粗大嗜天青颗粒。
4. 单核细胞:细胞大小为12 -20μm,呈圆形,可有伪足。细胞核与细胞质之比为4:1 -2:1,细胞核形态各异,呈圆形、卵圆形、马蹄形、切迹形或分叶形,核染色质轻度聚集。无核仁,细胞质含蓝灰色颗粒,可含少量空泡。
5. 嗜酸性粒细胞:成熟型细胞大小为10-15μm,幼稚型细胞大小为10-18μm,呈圆形或卵圆形。成熟型细胞核与细胞质比率约为1:3 ,幼稚型细胞核与细胞质之比为1:2-2:1 。细胞核分叶状,通常2-3叶,由细丝状染色质连接,分叶核和杆状核的核染色质致密、块状;幼稚型的核染色质疏松、细致,无核仁。细胞质内充满粗大、球形、均一的橘红色有折光性的颗粒,部分可脱颗粒,幼稚型可含有少量深紫色嗜天青颗粒。
6. 嗜碱性粒细胞:细胞大小为10-15μm ,呈圆形或卵圆形。细胞核与细胞质之比为1:2-1:3 。细胞核分叶状,常被颗粒覆盖,核染色质聚集,无核仁。细胞质含粗大、致密、深紫色或黑色颗粒。
1.灵敏度和特异性
白细胞形态学检查主要是显微镜检查法,对鉴别异常形态白细胞有重要价值。现代自动图像分析仪虽然还在发展,但还未能取代显微镜检查法。血液分析仪能提供血细胞数量和其他相关参数,但不能直接提供血细胞形态变化的确切信息,不具备检测血细胞形态的功能;血液分析仪对异常结果作出报警后,仍需要采用显微镜检查血涂片进行核实,以提供更加确切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
2. 干扰因素
血涂片的涂片和染色质量及检验技术人员的镜检水平对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影响较大。
白细胞形态学检查主要是显微镜检查法,对鉴别异常形态白细胞有重要价值。现代自动图像分析仪虽然还在发展,但还未能取代显微镜检查法。血液分析仪能提供血细胞数量和其他相关参数,但不能直接提供血细胞形态变化的确切信息,不具备检测血细胞形态的功能;血液分析仪对异常结果作出报警后,仍需要采用显微镜检查血涂片进行核实,以提供更加确切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
2. 干扰因素
血涂片的涂片和染色质量及检验技术人员的镜检水平对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影响较大。
受检者(患者或体检者)准备:采血前使受检者保持平静、松弛、避免剧烈活动。
静脉采血:除卧床病人外,一般采取坐位。成人一般从肘静脉取血,在采血前应静坐5min。使用止血带的时间不超过1min。
静脉采血:除卧床病人外,一般采取坐位。成人一般从肘静脉取血,在采血前应静坐5min。使用止血带的时间不超过1min。
标本采集:EDTA-K2抗凝血(浓度为150-180g/L),静脉抽血2ml,立即颠倒混匀,防止凝固。
标本运送:试管上粘贴唯一标识号,该标识号可以是条形码,也可以是申请单的联号。如果是条形码包含患者姓名、检验目的、标本类型、标本采集日期等信息。如需将标本从原始采血管中转移到新的采血管时,新的采血管要有与原采血管信息一致的标识。
(一)中性粒细胞的异常变化
1.核象变化
(1)核左移:
(2)核右移:
2. 毒性变化
①细胞大小不均:
②中毒颗粒:
③空泡:
④DÖhle小体:
⑤退行性变:
3. 棒状小体:
4.中性粒细胞胞核形态异常:
①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
②巨杆状核中性粒细胞和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
③ 双核粒细胞:
5.与遗传因素相关的中性粒细胞畸形:
Chediak-Higashi畸形
Alder-Reilly畸形
May-Hegglin畸形
Pelger-Hüet畸形
(二)淋巴细胞的异常变化
1.异形淋巴细胞:
2.卫星核淋巴细胞:
1.核象变化
(1)核左移:
①细胞大小不均:
①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
Chediak-Higashi畸形
1.异形淋巴细胞:
Add new attachment
Only authorized users are allowed to upload new attachments.
List of attachments
Kind | Attachment Name | Size | Version | Date Modified | Author | Change note |
---|---|---|---|---|---|---|
png |
Alder-Reilly畸形.png | 52.0 kB | 1 | 01-Apr-2012 09:57 | 1614216108 | |
png |
Chediak-Higashi畸形.png | 65.1 kB | 1 | 01-Apr-2012 09:58 | 1614216108 | |
png |
May-Hegglin畸形.png | 34.5 kB | 1 | 01-Apr-2012 09:58 | 1614216108 | |
png |
Pelger-Hüet畸形.png | 52.4 kB | 1 | 01-Apr-2012 09:58 | 1614216108 | |
png |
中毒颗粒.png | 45.4 kB | 1 | 01-Apr-2012 10:00 | 1614216108 | |
png |
卫星核淋巴细胞.png | 71.1 kB | 1 | 01-Apr-2012 10:00 | 1614216108 | |
png |
双核粒细胞.png | 100.5 kB | 1 | 01-Apr-2012 09:59 | 1614216108 | |
png |
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png | 34.5 kB | 1 | 01-Apr-2012 09:58 | 1614216108 | |
png |
巨杆状核中性粒细胞和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png | 189.0 kB | 1 | 01-Apr-2012 09:59 | 1614216108 | |
png |
巨杆状核中性粒细胞和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1.png | 144.8 kB | 1 | 01-Apr-2012 09:59 | 1614216108 | |
png |
异形淋巴细胞.png | 137.5 kB | 1 | 01-Apr-2012 10:00 | 1614216108 | |
png |
核右移.png | 34.5 kB | 1 | 01-Apr-2012 09:58 | 1614216108 | |
png |
核左移.png | 148.9 kB | 1 | 01-Apr-2012 09:58 | 1614216108 | |
png |
棒状小体.png | 54.0 kB | 1 | 01-Apr-2012 09:58 | 1614216108 | |
png |
空泡.png | 38.7 kB | 1 | 01-Apr-2012 09:59 | 1614216108 | |
png |
细胞大小不均.png | 149.8 kB | 1 | 01-Apr-2012 10:00 | 1614216108 | |
png |
退行性变.png | 117.4 kB | 1 | 01-Apr-2012 09:59 | 1614216108 |
«
This page (revision-9) was last changed on 15-Oct-2013 15:23 by 161421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