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检验
中文名称: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
英文名称:EOS
项目介绍 :
血液经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稀释,嗜酸性粒细胞被染色,而红细胞及其他白细胞破裂或溶解,有时少数并未破坏,但不被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着色。充入计数池后,在显微镜下计数嗜酸性粒细胞,换算出每升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
英文名称:EOS
项目介绍 :
血液经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稀释,嗜酸性粒细胞被染色,而红细胞及其他白细胞破裂或溶解,有时少数并未破坏,但不被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着色。充入计数池后,在显微镜下计数嗜酸性粒细胞,换算出每升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
1.病理性增多
1)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荨麻疹、风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脉管炎、食物或药物过敏、血清病。
2)寄生虫病:肠道、肠外组织寄生虫,如钩虫、蛔虫、血吸虫、肺吸虫
3)皮肤病:天庖疮、疱疹样皮炎、湿疹、银屑病、多形性红斑。
4)感染性疾病:猩红热的感染期,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5)血液病:骨髓增殖性疾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
6)恶性肿瘤:肺癌、胃癌、结肠癌。
7)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症:过敏性肉芽肿、嗜酸性粒细胞心内膜炎、弥漫性嗜酸性粒细胞性结缔组织病。
8)其他:脾切除、脑垂体前叶功能减低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症、应用IL-2、GM-CSF、磺胺、头孢、青霉素类药物。
2.病理性减少:传染病急性期、严重组织损伤,如手术后或大面积烧伤、肾上腺皮质激素、垂体或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时。
1)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荨麻疹、风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脉管炎、食物或药物过敏、血清病。
2)寄生虫病:肠道、肠外组织寄生虫,如钩虫、蛔虫、血吸虫、肺吸虫
3)皮肤病:天庖疮、疱疹样皮炎、湿疹、银屑病、多形性红斑。
4)感染性疾病:猩红热的感染期,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5)血液病:骨髓增殖性疾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
6)恶性肿瘤:肺癌、胃癌、结肠癌。
7)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症:过敏性肉芽肿、嗜酸性粒细胞心内膜炎、弥漫性嗜酸性粒细胞性结缔组织病。
8)其他:脾切除、脑垂体前叶功能减低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症、应用IL-2、GM-CSF、磺胺、头孢、青霉素类药物。
2.病理性减少:传染病急性期、严重组织损伤,如手术后或大面积烧伤、肾上腺皮质激素、垂体或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时。
0.05-0.5×109/L
数值 | 临床意义 |
---|---|
=0.05×10E9/L | 在白细胞分类中,由于所占百分率本已很低,所以低于此值临床意义不大, 若怀疑有某种病变,则应作为其他检查和试验。 |
0.2×10E9/L | 在白细胞分类中,若达到或超过此值,则应作计数盘手工计数,以获得正确数字。 |
≧0.3×10E9/L | 达到或超过此值,提示有过敏性疾病,药物反应或寄生虫感染。 |
18.7 Statland BE. Clinical Decision Levels for Laboratory Tests, Second Edition (Oradell NJ;Medical Economics Books, 1987.) with permission.
1.灵敏度和特异性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常用稀释液及评价
2. 干扰因素
1)生理变化:①日间变化:正常人嗜酸性细胞早晨较低,夜间较高;上午波动大,下午较恒定,波动可达40%左右,白天因交感神经兴奋,通过下丘脑刺激垂体前叶产生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进而使肾上腺皮质产生肾上腺皮质激素,后者可抑制骨髓释放嗜酸性粒细胞,并促使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向边缘池和组织转移,从而引起血循环中的嗜酸性粒细胞减少。②运动和刺激:劳动、运动、饥饿、冷热及精神刺激等,均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使血循环中的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2)药物:应用IL-2、GM-CSF、磺胺、头孢、青霉素类药物会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常用稀释液及评价
稀释液 | 优点 | 缺点 |
---|---|---|
依红-丙酮 | 试剂简单,简便易行 | 久置效果差,最好每周配置一次 |
皂素-甘油 | 细胞稳定,着色鲜明易于鉴别;含甘油, 液体不易挥发,置冰箱可保存半年以上。 | 含甘油,计数前应充分混匀。 |
乙醇-依红 | 含碳酸钾,溶解红细胞和其他白细胞作用 强,视野背景清晰;嗜酸性颗粒鲜明橙色, 2h内不破坏,含甘油,液体不易挥发,试 剂可保存半年以上。 | 含10%甘油,液体比较粘稠, 细胞不易混匀,计数前应充分混匀。 |
溴甲酚紫 | 为低渗配方,红细胞和其他白细胞被溶解 破坏,嗜酸性粒细胞被染而呈蓝色。 | |
固绿 | 含丙酮、乙醇保护剂,嗜酸性粒细胞膜完 整、无破损现象;含碳酸钾、草酸铵, 其他细胞破坏完全;固绿使嗜酸性颗粒呈 折光较强的蓝绿色颗粒。 | 注意与残存的不着色或者色 很浅的中性粒细胞相区别。 |
1)生理变化:①日间变化:正常人嗜酸性细胞早晨较低,夜间较高;上午波动大,下午较恒定,波动可达40%左右,白天因交感神经兴奋,通过下丘脑刺激垂体前叶产生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进而使肾上腺皮质产生肾上腺皮质激素,后者可抑制骨髓释放嗜酸性粒细胞,并促使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向边缘池和组织转移,从而引起血循环中的嗜酸性粒细胞减少。②运动和刺激:劳动、运动、饥饿、冷热及精神刺激等,均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使血循环中的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2)药物:应用IL-2、GM-CSF、磺胺、头孢、青霉素类药物会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受检者(患者或体检者)准备:采血前使受检者保持平静、松弛、避免剧烈活动。
静脉采血:除卧床病人外,一般采取坐位。成人一般从肘静脉取血,在采血前应静坐5min。使用止血带的时间不超过1min。
静脉采血:除卧床病人外,一般采取坐位。成人一般从肘静脉取血,在采血前应静坐5min。使用止血带的时间不超过1min。
标本采集:EDTA-K2抗凝血(浓度为150-180g/L),静脉抽血2ml,立即颠倒混匀,防止凝固。
标本运送:试管上粘贴唯一标识号,该标识号可以是条形码,也可以是申请单的联号。如果是条形码包含患者姓名、检验目的、标本类型、标本采集日期等信息。如需将标本从原始采血管中转移到新的采血管时,新的采血管要有与原采血管信息一致的标识。
Add new attachment
Only authorized users are allowed to upload new attachments.
List of attachments
Kind | Attachment Name | Size | Version | Date Modified | Author | Change note |
---|---|---|---|---|---|---|
png |
嗜酸性粒细胞.png | 109.1 kB | 1 | 31-Mar-2012 17:52 | 1614216108 | |
png |
嗜酸性细胞.png | 109.1 kB | 1 | 31-Mar-2012 17:53 | 1614216108 |
«
This page (revision-8) was last changed on 21-Dec-2012 16:15 by 161421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