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疾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是由于胎儿的心脏在母体内发育有缺陷或部分发育停顿所造成的畸形。病儿出生后可发现有心血管病变,为儿科常见疾病。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种类很多,所造成的血流动力学影响差异悬殊。有些出生后即不能成活,或短时间内不经手术治疗也不能成活,属于儿科范畴;另有一些病情不十分严重,或在儿童期接受了根治或姑息性手术的患者,可以活至成年。手术治疗今年来进展较快,几乎所有的心畸形均可获得纠正治疗,总的趋势是早期施行修补术。当前介入手术的治疗有了长足发展,技术上也日趋成熟,有望广泛使用。
病因

引起胎儿心脏发育畸形的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部分与下列因素有关。

1、胎儿发育环境因素:妊娠早期的病毒感染,羊膜病变,胎儿周围机械压迫,维生素缺乏及代谢病,母体用细胞毒类药物或较长时间放射线照射等。

2、遗传因素:5%先天性心脏血管病病人发生于同一家族,其病种相同或近似,可能由于基因异常或染色体畸形所致。

3、其他:高原缺氧、性别倾向

发病机制

先天性心脏病是由于胚胎期心脏血管发育畸形所造成的疾病。胚胎期发育在受孕后第3-8周完成。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胚胎在母体内形成2周时,心脏发育开始,约在第4周即有循环作用,到第8周心脏外表已有心房、心室形成。在胚胎发育的这个关键时期,任何影响心脏发育的内在或外在因素都能使心脏某一部分发育障碍,从而形成各种类型先天性心脏病。

先天性疾病种类繁多,现将几种常见的先天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分述如下:

室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导致了心室水平的左向又分流,其血流动力学效应为:肺循环血量增多,左室容量符合增大,体循环血量下降。由于肺循环血量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早期肺血管阻力程功能性增高,随着时间推移,肺血管发生组织学变化,形成肺血管梗阻性病变,可使右心压力逐步升高超过左心压力,而转为右向左流,形成艾森曼格综合征。

房间隔缺损: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主要取决与分流量的多少,由于左房压力高于右房,所以形成左向右的分流。左向右的分流必然使肺循环血流量超过体循环血流量。持续的肺血流量增加导致肺淤血,使右心容量负荷增加,肺血管顺应性下降,从功能性肺动脉高压发展为器质性肺动脉高压,右心系统压力随之持续增高,使原来的左向右分流逆转为右向左分流而出现青紫。

动脉导管未闭:由于在整个心动周期主动脉压总是明显高于肺动脉压,所以通过未闭动脉导管持续有血流从主动脉进入肺动脉,即左向右分流,使肺循环血流量增多,肺动脉及其分支扩张,回流至左心系统的血流量也相应增加,致使左心负荷加重,左心随之增大。由于舒张期主动脉血分流至肺动脉故使周围动脉舒张压下降,脉压增宽。

法洛氏四联症:由于室间隔大缺损,左、右心室压力相等,相当于一个心室向体循环及肺循环排血,右室压力增高,但由于肺动脉口狭窄,肺动脉压力不高甚至降低,右室血流大量经期跨的主动脉进入体循环,使动脉血氧饱和度明显降低,出现青紫并继发红细胞增多症。

流行病学

国外报告出生后活婴中苯并患病率为3.2‰~8‰;国内报告各地患病率不同,在1000个畜生的活婴中,发生本病者曰7~8名,学龄儿童中占1.5‰~3.1‰,青海高原儿童中达13.7‰,广州报告承认中占1.08‰.根据上海和北京1085例临床资料分析,我国常见的先心病依次为心房间隔缺损(21.4%)、动脉导管未闭(21.2%)、心室间隔缺损(15.5%)、单纯肺动脉口狭窄(13.1%),法洛氏四联症(13.1%)、艾森曼格综合征(2.8%)等。

症状

一、室间隔缺损

1、小型室间隔缺损:通常无症状

2、中型室间隔缺损:部分患者有劳力性呼吸困难

3、大型室间隔缺损:存活至成人期这较少见、肺部反复感染、呼吸困难、负荷能力下降

二、房间隔缺损

多数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没有症状

一般20岁左右开始出现症状

劳累后心悸

气急或呼吸道感染

心力衰竭

动脉导管未闭

分流量小者,常无症状

中度分流量以上

劳累后心悸

气喘

胸闷

咳嗽

少数有发育障碍

易并发呼吸道感染和感染性心内膜炎

晚期可发生心力衰竭

法洛氏四联

呼吸急促

蹲踞

活动耐力受限

体征

1、室间隔缺损

小型室间隔缺损,沿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及Ⅳ~Ⅵ级全收缩期杂音伴震颤,P2可有轻度分裂无亢进。

中型室间隔缺损,听诊除在胸骨左缘可闻及全收缩期杂音伴震颤外,并可在心尖区闻及舒张中期反流性杂音,P2可轻度亢进。

大型室间隔缺损,胸骨座圆收缩期杂音常减至Ⅲ级左右,P2亢进;有事可闻及因继发性肺动脉瓣关闭不全而导致的舒张期杂音。常伴青紫。

2、房间隔缺损

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呈固定性分裂,并可闻及Ⅱ~Ⅲ级收缩期喷射性杂音。

3、动脉导管未闭

分流量甚小者,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及左锁骨下方可闻及连续性机械样杂音,可伴有震颤,脉压可轻度增大。

中等分流量者。心脏听诊杂音性质同上,更为响亮伴有震颤,传导范围广泛,有时可在心尖部闻及由于做事扩大二尖瓣相对关闭不全及(或)狭窄所致的轻度收缩期或舒张期杂音,周围血管征阳性。

分流量大者,典型杂音的舒张期成分减轻或消失,继之收缩期杂音亦可消失而仅可闻及因肺动脉瓣关闭不全的舒张期杂音。此时患者多青紫。

4、法洛氏四联症

患者除有明显青紫外,常伴有杵状指(趾),心脏听诊肺动脉瓣第二心音减弱以致消失,胸骨左缘常可闻及收缩期喷射性杂音。

诊断决策

根据病史、体征、胸部X线片和心电图心向量图检查,对常见的先心病一般可以作出诊断。施行心脏导管检查选择性指示剂稀释曲线测定和选择性心血管造影,可以进一步确诊。M型、切面和脉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以及电脑化的核磁共振和X线断层显象,目前被认为是对本病很有诊断价值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问诊要点

在病史询问中,要注意心脏病起病年龄与何时被发现心脏有特征性杂音,起病与被发现心脏有特征性杂音的年龄愈小则先心病的可能性愈大。家庭史、产前母亲健康状况和病孩出生时的情况,对诊断都有参考价值。此外,对有感染性心内膜炎史的病人,要注意检查有无先心病的存在。

症状中咯血常反映大量左至右分流导致的肺充血或主动脉和左心病变导致的左心衰竭,故很有诊断价值;但也要注意到肺缺血类型的先心病(如肺动脉口狭窄,法乐氏综合征等),在肺血管和支气管血管间侧支循环建立后也可发生咯血。紫绀出现的年龄对鉴别几种右至左分流的先心病很有帮助。法乐氏四联症、主动脉干永存、完全性大血管错位等,自幼出现紫绀;法乐氏三联症、艾生曼格氏综合征等,则紫绀出现晚。单纯发生右心衰竭而无前驱左心衰竭表现者常见于先心病的右心瓣膜病变类,或有肺动脉高压者中,这种情况在其它心脏病(除肺心病外)是少见的。

体征中最有诊断价值的是不同类别的先心病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杂音和其它心音改变。如在幼儿期即已发现这一杂音,则先心病的可能性极大。紫绀而伴有杵状指(趾)的,提示紫绀已经存在多年;心脏增大而胸部局部隆起,常提示病人自幼即有心脏增大,先心病的可能性也很大。

胸部X线检查,从观察肺血管的充血或缺血、心影的增大或某些房室增大、心影外形的改变以及心脏大血管的特殊搏动情况等,可提供诊断和鉴别诊断本病的资料。心电图和心向量图检查,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本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从而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本病。但要注意不同的先心病由于产生类似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可引起相类似的X线和心电图、心向量图改变。

心脏导管检查以及与之相结合进行的选择性指示剂稀释曲线测定和选择性心血管造影,通过各心腔内压力的测定和血标本氧含量的分析,向各心腔注入指示剂观察其稀释情况,注射造影剂观察造影剂的流动和心血管腔的充盈显影情况,可以比较直接地了解本病病人的病理生理和病理解剖改变,有确诊和鉴别不同类型先心病的价值。

M型超声心动图和用扇形扫描法记录到的二维超声心动图,可探查到心脏的解剖和生理活动的影象,足以反映不同类型的先心病的解剖病变,是较好的无创性诊断方法,其中脉冲多普勒加切面超声心动图和多普勒彩色血流显象诊断价值最大。

电脑化的磁共振和X线断层显象,可对心脏进行从心底部到心尖部多层次的横切面和矢面显象,有助于了解复杂的先心病的解剖和生理变化,其中磁共振断层显象对软组织的显象较X线断层更佳。

诊断标准

一、症状

一般表现为非特异性,有劳累后心悸、气喘、胸闷、咳嗽、少数有发育障碍、呼吸 急促、蹲踞、活动耐力受限、易并发呼吸道感染和感染性心内膜炎、晚期可发生心力衰竭等。

二、心脏杂音

由于心脏杂音仅需听诊器即可发现,简单易行;因此,心脏杂音往往是医生首先考虑先天性心脏病的体征。根据杂音部位(最强点)、时期(收缩期还是舒张期)、强度(杂音分级)、及杂音性质,结合其他症状体征可得出先天性心脏病的初步印象诊断。近年来根据杂音的产生机理将杂音分为喷射性、返流性、充盈性及连续性杂音。喷射性杂音为血流通过狭窄口、或因血流量增多使喷射速度增快所致,为收缩中晚期递增型或递增递减型。可见于肺动脉狭窄、主动脉狭窄、小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法乐氏四联症等。返流性杂音是血流从一个高压腔到低压腔的收缩期或舒张期回流产生的,多为全收缩期杂音或舒张期杂音,见于室间隔缺损或瓣膜关闭不全。充盈性杂音常见的为舒张中晚期低调杂音,见于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由于相对右心或左心容量负荷增加,致使通过三尖瓣或二尖瓣血流增多,相对瓣膜口狭窄所致舒张期杂音。连续性杂音为杂音从收缩期连续到舒张期,见于动脉导管未闭、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冠状动脉瘘等。

三、X线检查

心脏和大血管是纵隔内的主要器官,由于与周围肺组织形成良好的天然对比,平片可以清楚地显示心脏和大血管的轮廓、位置和大小,并能显示肺内血管的粗细及走行,也能了解心脏与腹部内脏的关系。由于其他辅助检查的发展,使胸部X线检查的作用已明显减少,但仍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中占有重要位置。

心胸比例仍是目前粗估心脏大小的方法,正常C/T(心胸比例)应≤50%。如增大应考虑有心脏病可能,需进一步检查。心影外形是另一重要所见,如肺动脉段圆隆、右心扩大,常见于房间隔缺损或肺动脉瓣狭窄。如肺动脉段圆隆,左心扩大,常见于室间隔缺损或动脉导管未闭。一些特殊心脏外形如“雪人征”,多为心上型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靴形心”多见于法乐氏四联症及肺动脉闭锁,“斜卵形心”是完全性大动脉错位的特征等。

胸部X线检查所显示的肺血多少,也是判断先天性心脏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因左向右分流使肺血增多,平片示肺纹理增多。即使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亦有肺血多及肺血少之分。如青紫伴肺血多,则为完全性大动脉错位(TGA)。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TAPVC)。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CCD)。永存共同动脉干(TA)。右心室双出口(DORV)。单心室(SV)等,但均不伴有肺动脉狭窄为前题;如青紫伴肺血少,则考虑为法乐氏四联症(TOF)。肺动脉闭锁(PA)。三尖瓣闭锁,三尖瓣下移畸形(Ebstein畸形)。重度肺动脉狭窄(PS)或伴有肺动脉狭窄的右心室双出口、单心室、完全性大动脉错位等。

四、心电图

心电图是反映心脏活动时,电生理变化的图形。心电图检查是临床诊断心脏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对诊断心律失常非常重要。心电图所提示的心电轴、心房、心室扩大,以及特殊的心电图改变对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也起到重要辅助作用。如房间隔缺损,可出现右心容量负荷增加所致的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图形。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为左心容量负荷增加的左心室肥厚或左心室高电压图形。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的典型心电图为电轴左偏,Ⅰ°房室传导阻滞,右心房右心室扩大,左前半束支阻滞。虽然,随着医疗设备的不断发展,心电图检查的重要性已明显下降,但由于其简便易行、价格便宜,且可提示重要信息,因此仍是心血管病的不可少的检测手段。

五、超声心动图

超声心动图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新技术之一,由于它具有无创性、操作简单、可重复性,因此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尤其对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手段。目前大约80%的先天性心脏病仅依靠超声心动图检查,即可得出明确诊断。

常用的超声心动图包括M型超声心动图、二维B型超声心动图及多普勒超声心动图。M型超声心动图是定点(某一线)地反映心脏内部结构及动态变化;二维超声心动图是通过超声断面观察心脏内部结构;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是反映血流动力学的资料;实时二维彩色多普勒是以脉冲多普勒原理为基础,经彩色编码,将多普勒信号转为彩色信号,它可显示血流的部位、形态及分布。几个方面的结合大大地提高了对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价值。新近兴起的食道超声心动图的检查(TEE),不仅弥补了经胸超声心动图的不足,而且对于在术前、术中及术后的心脏监护和手术效果评定均有重要作用,尤其对房间隔缺损的诊断及导管介入性放置关闭器更是至关重要的。

三维超声心动图是应用计算机将一系列的二维超声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能以立体形式显示心腔、心内结构等,可以直观地观察缺损的部位、大小、毗邻关系、及瓣膜形态、大血管畸形等,对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六、导管及选择性心血管造影

心导管及心血管造影检查目前采用经皮穿刺,大多在股静脉或股动脉处,插入导引钢丝和扩张器,将导管经扩张器送入所需检查的心腔及肺动脉、主动脉位置,取血测血氧含量,并可观察压力变化,可检测分流方向、分流量、分流位置,辅以导管经过的途径,判断先天性心脏病的类型。在心血管不同部位注入造影剂,对其走行摄成电影,分析心腔内异常通道,心腔大血管连接,以及发育状态等等,对先天性心脏病进行诊断,如法乐氏四联症可通过右心室造影,观察右心室流出道,肺动脉形态及发育情况,左心室发育状况来判断手术条件。在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中观察肺动脉发育情况、体-肺侧支形成情况,以及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等等,还需行选择性心血管造影检查。

七、其它检查

放射性核素心血管造影是用γ闪烁照相机将流经心脏的注入物,如99M锝观察该示踪剂在心脏各心房、心室、肺及大血管的动态变化及形态特征,从而判断心室和大血管的相对大小、有无心内分流和各种解剖异常。如一侧肺动脉缺如,或肺动脉起源于主动脉等,但目前已很少应用于临床。

磁共振成像(MRI)是利用原子核质子自旋运动的特点,使用生物磁自旋成像的技术。对小儿心血管诊断有以下特点:①助血流与血管壁或心腔壁之间存在固有的对比,观察解剖结构,如确定肺动脉狭窄(或闭锁)的范围,主动脉异常(主动脉瘤、主动脉缩窄),大血管位置及心室连接等。②接心电图,可判定心功能。③任意做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扫描,并可要求特定时相成像。④维成像对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可提供更多信息。

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CT),是一种间接摄影技术,它利用电子计算机处理X线扫描后所得光量信息,把体内一层组织的密度显示出来,其对密度分辨率比X线高出100倍。目前用于心脏扫描有单纯(静态)扫描、动态扫描、心电图控制扫描及超高速扫描。超高速扫描(UFCT)又称电子束扫描,辅以造影剂增强了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尤其是大血管与心脏异常连接的三维成像,当超声心动图及心血管造影检查难以明确诊断时,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

会诊时机

列出确定的指标,包括:为确立诊断请其他相关科室诊断;确立某一诊断以后需要转相关专科继续治疗。

鉴别诊断

1、室间隔缺损需与一下疾病鉴别:

轻度肺动脉瓣狭窄:典型的体征为胸骨左缘第二肋有一响亮的收缩期喷射性杂音,传导广泛可传及颈部,整个心前区甚至背部,常伴有震颤。肺动脉区第二心音减弱。超声心动图可见肺动脉瓣增厚,可定量测定瓣口面积。

肥厚性心肌病:超声心动图可显示室间隔的非对称性肥厚,舒张期室间隔的厚度与后壁之比≥1.3,间隔运动低下。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为一少见疾病,必须在除外各种引起肺动脉高压的病因后方可做出诊断。

右心导管术: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的的血流动力学诊断标准为静息PAPm>20mmHg,或运动PAPm>30 mmHg,PAWP正常。

法洛氏四联症:见上。

2、房间隔缺损应以下疾病相鉴别。

较大室间隔缺损:因左向右分流量打大,其X线、心电图表现与原发孔缺损类似,亦可有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或分裂。但室间隔缺损杂音位置较低,在胸骨左缘三~四肋间,且多伴有细震颤。超声心动图及心导管检查也有助于鉴别。

轻型肺动脉瓣狭窄:需与继发孔缺损鉴别。肺动脉瓣狭窄杂音较响,常伴有细震颤,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减轻或听不见:X线片示肺血管影稀少;左心导管检查发现右心室与肺动脉间有收缩期压力阶差而无分流, 超声心动图肺动脉瓣异常。

部分静脉畸形引流入右心房:可产生右心房部位的左至右分流,但X线、胸片或断层片有异常静脉阴影,右心导管检查时心导管可从右心房不经左心房而直接进入肺静脉。

原发性肺动脉扩张:肺动脉扩张在肺动脉瓣区有收缩期喷射音,心电图无异常,X线显示肺动脉干扩张,但无肺充血,心导管检查无分流。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体征及心电图类似房间隔缺损。X线检查亦可发现肺动脉总干弧凸出,肺门血管影增粗,右心室和右心房增大,但肺野不充血反而清晰,心导管检查有肺动脉压升高而无异常分流。

3、动脉导管未闭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先天性主、肺动脉间隔缺损:与动脉导管未闭有类似的杂音性质和血液动力学改变。主肺动脉间隔缺损的杂音位置低,患者易较早出现肺动脉高压。右心导管检查时心导管由肺动脉进入主动脉的升部。逆行升主动脉造影见升主动脉主肺总动脉同时显影。超声心动图亦有助于鉴别。

主动脉窦瘤破入右心:本病突然发病,胸痛、胸闷、呼吸困难、咳嗽等。病程进展较快。右心导管检查可发现破入处血氧含量升高,升主动脉造影见主动脉窦影模糊,主动脉、右心室(或房)与肺动脉同时显影。超声心动图可帮助鉴别诊断。

4、法洛氏四联症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法洛氏三联症:本病为肺动脉口狭窄、房间隔缺损和右心室肥厚。若肺动脉瓣狭窄严重可伴有右到左分流。但其紫绀出现较晚且请,胸骨左缘第二肋间的收缩期杂音较响,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减低、分流。X线心影增大明显,肺动脉干明显凸出,主动脉结较小。心电图中右心室劳损的表现较明显。右心导管及选择性心血管造影,发现肺动脉口狭窄属瓣膜型,若狭窄较重,右房压力高于左房,心房部位右至左分流,可以确诊。

艾森曼格综合征:心室间隔缺损、心房间隔缺损、主动脉间隔缺损或动脉导管未闭病人,伴肺动脉高压和阻力增高后引起双向分流或右至左分流,则形成艾森曼格综合征。本综合征紫绀出现晚,杵状指(趾)不明显;肺动脉第二音亢进伴有收缩期喷射音,或者肺动脉瓣相对关闭不全的舒张期杂音;X线检查肺动脉干凸出,肺门血管影粗大而肺野血管影细小;右心导管检查发现肺动脉压力及阻力增加等特征可资鉴别。

三尖瓣闭锁:三尖瓣口闭锁时,右心房血液通过未闭卵圆孔或房间隔缺损进入左心房、左心室,再经室间隔缺损或未闭动脉导管到肺循环。本病出生后即有紫绀,症状重,有右心衰竭表现。心电图有左心室肥大表现。X线右心房、左心室增大,右心室部位不明显。选择性右心房造影可确诊。

完全性大血管错位:主动脉源出右心室,肺动脉源出左心室,常伴有房间隔缺损或动脉导管未闭。本病紫绀出现早,症状明显。X线心脏增大,肺血管影增多。右心导管检查示导管自右室进入升主动脉,血氧测定有左到右分流。右心室造影显示右室显影后,主动脉提前显影,而肺动脉显影在后。

典型的心脏听诊、心电图、X线表现可提示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或法洛氏四联症的存在,超声心动图可确诊。对于动脉导管未闭,心导管检查可进一步确定病情。
治疗目的及原则

1、室间隔缺损

防治感染和心衰

膜部或肌部小型缺损可行非手术介入治疗

体外循环下行缺损直视修补术

缺损小、X线与心电图正常者不需手术。

2、房间缺损

防治感染和心衰

中央型技法孔房间隔缺损,其直径小于3cm者,可经导管法关闭

手术修补

动脉导管未闭

防治感染和心衰

手术结扎或切断缝合手术

介入治疗

法洛氏四联症

防治感染和心衰

手术治疗

主要实施外科手术纠正畸形,宜在学龄前儿童期施行,严重的需在婴幼儿期施行,病变轻者可不必手术。内科治疗主要在防治心力衰竭,感染性心内膜炎、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治疗方案及疗效

一、房缺治疗方案

1、药物治疗

若患者发生房颤,应在适当抗凝治疗后进行心脏复律以恢复窦性心律。

若患者通过药物或介入方法无法维持窦性心律,推荐进行室率控制及抗凝治疗。

2、介入及手术治疗

有或无症状的右房及右室扩大患者,均应接受经皮或手术修补ASD。

对于静脉窦型、冠状静脉窦型或原发孔型ASD,应给予手术修补而非经皮闭合治疗。

受过培训的外科医师及CHD专家可进行不同类型的ASD闭合手术。

当患者同时接受三尖瓣修补(置换)或缺损部位解剖结构不适于应用经皮装置时,可考虑对继发孔型ASD行手术闭合。

当出现反常栓塞或直立低氧血症-斜卧呼吸时,应通过介入或手术闭合ASD。

存在单纯左向右分流、肺动脉压低于全身血压的2/3、肺血管阻力小于全身血管阻力的2/3,或对肺血管扩张剂治疗或缺损封堵试验有反应的患者,可考虑介入或手术闭合ASD(应与有肺动脉高压综合征治疗经验的医师合作来施行治疗)。

对于合并阵发性或慢性房性心动过速的ASD成人患者,可考虑同期进行Maze手术。

对于合并严重不可逆的PAH及不存在左向右分流证据的患者,不应予以闭合ASD。

二、室缺治疗方案

1、药物治疗

合并进行性或严重肺血管疾病的VSD成人患者可使用肺动脉扩张剂治疗。

2、手术闭合VSD

受过培训的外科医师及CHD专家可进行VSD闭合手术。

对于肺循环与体循环血流比值(Qp/Qs)≥2.0,且临床检查证实存在左室容量超负荷的患者,应予以闭合VSD。

有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史的患者可接受VSD闭合手术。

对于肺动脉压低于全身血压的2/3、肺血管阻力小于全身血管阻力的2/3、Qp/Qs>1.5且存在单纯左向右分流的患者,可予以闭合VSD。

对于左室收缩或舒张功能衰竭、Qp/Qs>1.5且存在单纯左向右分流的患者,可予以闭合VSD。

对于合并严重不可逆PAH的患者,不应予以闭合VSD。

3、导管介入治疗

采用封堵装置闭合肌部VSD须慎重,尤其对于远离三尖瓣及主动脉的缺损,或合并左心腔严重扩大或PAH的VSD。

三、动脉导管未闭治疗方案,当患者存在下列情况时,可经皮或手术闭合动脉导管:

左心房和(或)左心室扩大、合并PAH或单纯左向右分流;

既往有动脉内膜炎病史。

伴有钙化的PDA患者,在选择手术闭合前,应先咨询成人先天性心脏病(CHD)介入治疗专家。

治疗指南

ACC/AHA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治疗指南。指南全文发表于Circulation 2008, 118(23):e714。

并发症

1、肺炎:咳嗽,气促是肺炎的常见症状。

在血液从左向右大量分流的肺充血类的先天性心脏病中,如常见的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和房间隔缺损等,造成患儿肺部充血,肺动脉压力升高,因而使水份向肺泡间质渗出,肺内水份和血流增加,肺裨趋于充实而失去顺应性,而发生呼吸费力,呛咳,当心脏功能受到影响时,造成肺部淤血,水肿,在此基础上,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就很容易引起支气管炎或肺炎,往往和心力衰竭同时存在,如单用抗生素治疗难以见效,需同时控制心力衰竭才能缓解,先天性心脏病如不经治疗,肺炎与心力衰竭可反复发作,造成患儿多次病危乃至死亡。

2、心力衰竭:指心脏不能提供足够的血液以应付生理的需要,于是运用一些代偿机制以弥补心功能的不足,若代偿功能不力,更使心功能衰竭,导致各种症状的出现,如心跳增快,呼吸急促,频繁咳嗽,喉鸣音或哮鸣音,肝脏增大,颈静脉怒张和水肿等。

3、肺高压血液从左向右大量分流的先天性充血类心脏病,导致肺循环血流量增加,肺动脉压力升高,在小儿胎儿型血管尚未发育成熟和基础上,长期忍受高流量及高压的冲击,机体产生保护性反应,促使肺血管收缩,压力增高,以减少左向右的分流量,然而已久天长继之为肺高压,最终造成不可逆的病变,也就是说即使手术治愈了心脏病的病变,但肺动脉压力仍高。因此,一般认为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如在2岁以内手术,术后肺动脉压力能恢复。另外,如肺动脉压力不断升高超过体循环压力,则会产生血液从右向左分流,患者出现青紫,就已经失去手术的机会了。

4、感染性心内膜炎:指心脏的内膜,瓣膜或血管内膜的炎症,多发生在有先天或后天性心脏病的患者。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基础上,多发的疾病顺序为: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法乐氏四联征,瓣膜病。其诱发因素中菌血症是发病的前提,如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扁桃体炎,牙龈炎,其致病菌中常见的是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等。心内膜长期受到血流的冲击操作,会造成该处心内膜粗糙,使血小板和纤维素聚集,形成赘生物,血液中的致病菌在赘生物中生长繁殖,患儿可出现败血症症状,如持续高热,寒战,贫血,肝脾肿大,心功能不全,有时出现栓塞表现,如皮肤出血点,肺栓塞等。抗生素治疗无效进度,需手术切除赘生物,脓肿,纠正心内畸形或更换病变瓣膜,风险很大,死亡率较高。

5、缺氧发作:缺氧发作时间长短不一,一般常能自然缓解,但可经常发作,对患儿威胁甚大。

6、脑血栓和脑脓肿为法乐四联征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由于法乐四联征患儿长期缺氧,紫绀,因而红细胞增多,血球压积增高,血液粘稠,血流速度缓慢,为脑血管内形成血栓创造条件,如继发感染可形成感染性血栓,或由于脑组织缺氧,脑组织软化,引起细菌感染形成脑脓肿,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偏瘫等。

随访

1、介入术后早期出现过度发热、疲劳、呕吐、胸痛或腹痛症状,可能与心包切开术后综合征所致心包填塞有关,患者须迅速接受心脏超声检查。

2、持续存在或发生下列情况的ASD成人患者,术后应每年接受临床随访

1) PAH

2)房性心律失常

3)右室或左室功能障碍

4)合并瓣膜或其他心脏病变

3、对于封堵术后3个月至1年的患者,应检查是否存在封堵器移位、磨损或其他并发症,随后定期随访。

4、出现封堵装置磨损,患者可表现为胸痛或昏厥,应立即进行检查。

外科及介入干预后随访

5、残存心衰、分流、PAH、主动脉瓣反流、左室或右室流出道梗阻的成人患者,V封堵术后应接受检查,至少每年1次。残存轻微VSD且不合并其他病变的成人患者,应每3~5年接受检查。

6、使用封堵装置的成人患者应根据封堵位置及其他因素,每1~2年在接受随访。

手术前护理:在饮食方面,饮食应均衡;根据病情适当休息,限制活动;预防感冒;预防缺氧。
影响因素

1、房缺:一般随年龄增长而病情逐渐恶化,死亡原因常为心力衰竭,其次为肺部感染,肺动脉血栓形成或栓塞。

2、室缺:成人室缺自然闭合者为数极少,存活至成人的室缺一般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缺损面积小,对血流动力学影响不大,属于较小室缺,预后较好;另一种为较大室缺,儿童期未做手术至成人已发展为严重肺动脉高压导致右向左分流,预后极差。

3、动脉导管未闭:除少数病例已发展至晚期失去手术、介入治疗机会外,总体预后良好。本病容易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

4、艾森门格综合征:为先天性心脏病后期,已失去手术治疗机会,预后不良。已无手术矫治的可能,有条件者可行心肺联合移植。

可改变危险因素

应针对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综合管理,包括患者本人及其家庭成员的筛查与健康咨询、体育运动建议、心内膜炎的预防、避孕知识、随访建议等。

化学药物预防

目前尚无充分证据表明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可以使患者获益,但对于部分高危患者采取相关性预防性治疗是合理的。

二级预防

加强对妊娠期妇女的保健工作是极为必要的。因此,孕妇应注意避免上述一切不利因素的影响,以减少小儿发生先天性心脏病的可能性,这对预防先天性心脏病具有积极的意义。患有严重先天性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的女性,特别是存在Eisenmenger畸形者,应建议患者采取有效措施避孕。

筛查

对于所有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应进行社会心理学筛查。

近20年来,各种不同介入器械的更新,介入治疗的范围不断扩大,使治愈率显著提高,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的成功率均高达 98%以上,尤其是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我国为世界提供了大量的病例和经验。先心病治疗方法的转变是一个值得引起医学界和社会关注的问题。过去单一的外科手术方法已变为可通过介入和 (或 ) 外科手术协同完成。介入性治疗以更加完善的操作技术,简便安全的操作程序,创伤小无瘢痕的远期疗效,得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男性患者,53岁

主诉:反复心前区不适、心悸1年余。

现病史:患者1年前于劳累后感心前区不适,伴有心悸,伴有胸闷,休息后可缓解,大约持续数分钟,无胸痛,无呼吸困难,无头痛头晕,无大汗淋漓,无发热咳嗽,无恶心呕吐。近一年来共发了10次左右,每次都在劳累后出现,休息后均可自行缓解。

体征:神志清,心率76次/分,律齐,胸骨左缘第2、3肋间闻及4-5/6收缩期杂音,双肺呼吸音清,未及干湿罗音,NS(-)。

既往史:阴性

辅助检查:心脏彩超: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II孔型),房水平左向右分流为主,肺动脉高压(中度)。

胸片:右房室大,左室稍大。

病例分析:

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

初步诊断: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II孔型),肺动脉高压(中度)

诊断依据:

1、 反复心前区不适、心悸1年余,伴有胸闷。

2、胸骨左缘第2、3肋间闻及4-5/6收缩期杂音。

3、心脏彩超: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II孔型),房水平左向右分流为主,肺动脉高压(中度)。

鉴别诊断:

1、肺动脉瓣狭窄:肺动脉瓣狭窄杂音较响,常伴有细震颤,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减轻或听不见:X线片示肺血管影稀少;左心导管检查发现右心室与肺动脉间有收缩期压力阶差而无分流,超声心动图肺动脉瓣异常。

2、较大室间隔缺损:因左向右分流量打大,其X线、心电图表现与原发孔缺损类似,亦可有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或分裂。但室间隔缺损杂音位置较低,在胸骨左缘三~四肋间,且多伴有细震颤。超声3、心动图及心导管检查也有助于鉴别。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体征及心电图类似房间隔缺损。X线检查亦可发现肺动脉总干弧凸出,肺门血管影增粗,右心室和右心房增大,但肺野不充血反而清晰,心导管检查有肺动脉压升高而无异常分流。

进一步检查:

1、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检查

2、食道超声

3、右心导管检查

治疗原则:

1、药物治疗

若患者发生房颤,应在适当抗凝治疗后进行心脏复律以恢复窦性心律。

若患者通过药物或介入方法无法维持窦性心律,推荐进行室率控制及抗凝治疗。

2、介入及手术治疗

有或无症状的右房及右室扩大患者,均应接受经皮或手术修补ASD。

对于静脉窦型、冠状静脉窦型或原发孔型ASD,应给予手术修补而非经皮闭合治疗。

1.《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治疗指南》Circulation 2008, 118(23): e714

2.Webb GD, Williams RG. Care of the adult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introduction. J Am Coll Cardiol. 2001; 37: 1166

3.Salehian O, Schwerzmann M, Merchant N, Webb GD, Siu SC, Therrien J. Assessment of systemic right ventricular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transposition of the great arteries using the myocardial performance index: comparison with 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irculation. 2004; 110: 3229–33

4.Child JS, Perloff JK, Kubak B. Infective endocarditis: risks and prophylaxis. In: Perloff JK, Child JS, editors.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in Adults. Philadelphia: W.B. Saunders, 1998: 129–43.

5.Sietsema KE, Cooper DM, Perloff JK, et al. Dynamics of oxygen uptake during exercise in adults with cyanotic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Circulation. 1986; 73: 1137–44

6.Siu SC, Colman JM, Sorensen S, et al. Adverse neonatal and cardiac outcomes are more common in pregnant women with cardiac disease. Circulation. 2002; 105: 2179–84.

心血管疾病

Add new attachment

Only authorized users are allowed to upload new attachments.
« This page (revision-1) was last changed on 21-Feb-2014 09:44 by 1614216108